妙「紙」生花亮相海外 非遺傳承人巧「剪」世界促交流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妙「紙」生花亮相海外 非遺傳承人巧「剪」世界促交流
中新社記者 金旭
當剪紙遇上城市地標,重慶朝天門和西雅圖太空針塔躍然紙上,雲浪翻滾間,條條錦鯉一躍而起。近日,這幅名為《鯉魚躍龍門》的剪紙作品亮相美國塔科馬市中秋嘉年華活動,創作者正是溫州剪紙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麗麗,目前正在美國華盛頓州孔子學院任教。
張麗麗在2023年美國塔科馬市中秋嘉年華活動中向當地民眾介紹中國剪紙。(受訪者 供圖)
剪「春」、剪「福」、剪動物……在張麗麗的講解示範下,當地民眾紛紛動手嘗試。張麗麗告訴中新社記者,十多年來,她輾轉於世界不同的大學任教,教書之餘熱心舉辦中國剪紙體驗活動,「我想通過剪刀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每當完成剪紙作品,快樂和成就感寫在每個參與者的臉上,也暖在我心裡。」
張麗麗介紹,中國剪紙講究一氣嗬成,在構圖上強調陰陽對比、虛實結合,也注重疏密結構和通透均衡。溫州剪紙藝術與民風民俗有著密切的聯繫,「所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魚穿蓮花、蝶戀花、石榴牡丹代表新婚幸福,而如意長壽紋樣,壽桃鬆樹、龜鶴延年等圖案象徵長壽安康,都生動表現出中國民俗文化和審美趣味。」
「20世紀70年代,剪紙在校園風靡一時。我用剪好的花邊和圖案裝飾牆報,每次都能獲得學校的獎勵。」張麗麗說,栩栩如生的剪紙彷彿被重新賦予了生命力,總是吸引著她的目光,看到好看的作品會忍不住仔細研究,遇到手藝人也會向前虛心請教。
2014年,張麗麗前往墨西哥擔任中文教師,剪紙成為她形影不離的「夥伴」。「那時候身處異鄉,獨處時我都會靜下心來鑽研和剪紙相關的知識和技藝。我把這兩年時光稱作‘閉關修行’,剪紙技藝從那時得到了精進。」她說。
「記得農曆馬年春節臨近,我按照傳統習俗,在教室和辦公室貼上了剪紙,激發了當地學生和同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張麗麗回憶稱,她被大家的熱情感染,立即動手為每個人剪出了獨一無二的生肖剪紙,「我忘不了他們欣喜的模樣,因為剪紙讓我在墨西哥收穫了友誼。我還發現墨西哥也有剪紙,以骷髏為主題的剪紙色彩斑斕,多應用在亡靈節等祭祀場合。」她說,在交流中,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變得更加鮮活。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張麗麗為溫州大學的外國留學生開設過《中國民俗藝術與實踐》課程,也為海外華裔青少年帶去一堂堂剪紙體驗活動,帶領他們感知剪紙技藝的「古」與「今」。
「將文化、語言和傳統技藝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方式一直受到學生的歡迎。」張麗麗表示,在根據學生年齡設計課程內容和難度的同時,也會結合節日和相關習俗背景,讓學生盡快瞭解中國傳統剪紙的文化寓意,熟悉基本紋樣,在寓教於樂中學習中文、培養動手能力和空間想像力,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與中華傳統文化更加親近。
今年8月,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分會在溫州大學成立揭牌,作為新任會長的張麗麗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讓非遺技藝煥發生機,我們將為國內剪紙愛好者開設技能培訓和評獎活動,也會助力優秀作品‘走出去’,讓更多人瞭解中國剪紙技藝,愛上中華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