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呼應了本科教育“有收有放”的結構性調整

9月21日,網傳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發佈了一則關於取消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學位證掛鉤的通知。該通知寫道:經學校2023年第五次本科生院院務會研究決定,學校不再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校內英語水平考試和校外其他各類英語考試是否參加及其考試成績作為本科生畢業及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該則信息一經發佈引起廣泛關注,衝上熱搜第一。對此,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回應稱,消息屬實,並表示這不是一個奇怪的決定,其他學校也有。(中新社)

取消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早有先例可循,誠如西交大所回應的那般,“這並不是一個奇怪的決定”。事實上,多年之前就有權威發聲指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並未製定學士學位授予與英語四級考試掛鉤的辦法”。到底“掛鉤”與否,純屬於學校的自選動作。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將這兩者脫鉤,這同樣是學校行使自主管理權的一部分。大體而言,該變化所體現的,更多是技術、實務層面的審時度勢,而非文化與價值維度的掉頭轉向。

需要釐清的是,學位證是學生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的一種憑證。回歸這一本質邏輯理解,那麼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四六級的英語能力,並不一定就是其必要條件。很多技術型、應用性專業,更是如此。當一名應屆畢業生,完成了系統化的大學課程、擁有了相應的專業能力,僅僅因為沒有通過四六級考試,就卡發其學位證,這是不是有失公平呢?在高校本科教育從精英化、學術化向普及化、實用化轉型的浪潮下,“學位授予”的細節調整,合乎預期。

取消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所傳遞的信號清晰而明確,也即大學生的培養、學士學位的評定,將更加聚焦於“核心能力”,而不再執著於強求所謂“綜合素質”。這一進程,不是孤立的、單向的“放鬆要求”,而是一種“有收有放”的結構性調整。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變化是,近年來高校日常教學普遍加大了對“水課”“清考”等的治理力度,本科專業課程的難度、深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大學“嚴進嚴出”成為了大勢所趨。凡此種種調整,理應作為有機整體評價。

越來越多的高校取消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這無關所謂“去英語化”,也不代表著英語教育的地位弱化。時至今日,英語學習仍有著廣泛和深厚的社會基礎,其最主要的動力機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由“應試驅動”轉化為“就業驅動”“市場驅動”“經濟驅動”。對於一部人來說,英語是剛需,必須學好、學精才可得償所願;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英語卻是“超配”,派不上用場、考到級就忘……而通過規則與場景的優化,實現英語教育資源和英語使用需求更高效地適配,才真正符合其作為“工具”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