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前總理:愛爾蘭自己的歷史已證明保護主

【愛爾蘭前總理:愛爾蘭自己的歷史已證明保護主義是根本性錯誤】愛爾蘭前總理伯蒂·埃亨2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愛爾蘭自身的歷史已經證明,保護主義不可行,對國際貿易施加諸多限制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近年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美西方更企圖對中國構築「小院高牆」,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

針對這一現象,伯蒂·埃亨在蘇州舉辦的「中歐地理標誌合作發展論壇」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世紀20年代時,愛爾蘭政府曾認為,保護主義政策對國家更有利,於是實施壟斷和國有化政策,禁止大部分外國貿易和投資。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導致了愛爾蘭在貿易、技術、創新和全球商業中的邊緣化。幾十年後,愛爾蘭的政界和商界在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根本性錯誤,只有開放貿易,擺脫保護主義思維,愛爾蘭才能發展更好。

 

埃亨認為,限制甚至關閉國際貿易、與多邊主義漸行漸遠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商品沒有國界,投資者和商人應該能自由地開展貿易活動,這才是應有的營商環境。不幸的是,有些國家似乎在重覆愛爾蘭曾經犯過的錯誤。這些國家找到很多「理由」實施保護主義,措施也五花八門,包括製裁、加征關稅等等,「但在我看來,這些(保護主義措施)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丁雅梔 張晗)

 

埃亨認為,現在國際上出現的保護主義行為不是貿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只有政治局勢緩和下來,情況才會好轉。他同時認為,中國和歐盟確實存在一些分歧,但正在努力彌合分歧。

 

自去年11月以來,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沙加度、西班牙首相山齊士、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歐洲政要先後訪華,中歐高層往來頻密,中歐也達成多項合作。在山齊士訪華期間,西班牙與中國海關總署簽署了植物檢疫協議;馬克龍出訪中國時,隨行企業艾斯通、達飛海運公司、核電供應商法國電力公司、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等都與中國簽署了擴大合作的協議。

 

在一系列中歐合作項目中,埃亨尤為重視《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歷經近9年談判、上百次非正式磋商,該協定於2020年9月14日正式簽署。埃亨表示,《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談判如期完成是中歐經貿關係中的一件大事。這是一個公正、高水平、互利共贏的協定。該協定的成功之處在於,每一次地標產品清單的拉長,都會為雙方企業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增強消費者對優質進口產品的需求。該協定有助於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繫在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基礎上取得新發展,符合雙方經濟、社會和人民的福祉,這不僅有利於中國和歐盟,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復甦和增長。此外,每個地標產品背後都是人和企業,該協定也將促進雙方人民的交流,為更多民眾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