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坐愛楓林晚」被家長抵製,要求從課本中刪除,理由:太汙了
近兩年,教材問題頻頻引發熱議,從「鋤禾日當午」慘遭家長質疑,到後來「小荷才露尖尖角」也同樣被家長投訴用詞不當,就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被指責破壞交通規則,帶壞小孩。
如今,連千年前的偉大詩人杜牧筆下的一句「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被家長們強烈抵製,要求從課本中刪除。這到底是教材的問題還是家長們的矯枉過正呢?
過於牽強的刪除理由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作為「六藝之一,群經之始」,這些濃厚的詩情里字字飽含歷史的餘韻,始終與華夏人的精神相互融合。它的美,更是無法簡單用語言概括。
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會想到夕陽西下,晚霞漫天的美景;看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就想到西湖春天剛剛開始的生機盎然;看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想到早春小雨連綿的朦朧美。
可看到「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卻被人強烈譴責,原因竟是這句詩里的「坐愛」二字不妥當,容易引發一些不好的聯想。
更有大批家長斷言,這種詩會傳播給小孩不健康的思想,只能說這種想法不免有些過於極端。首先,這首詩本身是描寫美景的,不應該因為一個諧音被曲解至此。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是說詩人停下車來是因為十分喜愛這楓葉染紅的美景,所以想坐下來觀賞,那如火如荼的楓林比二月的春花還要鮮豔奪目,引人駐足。
然而這樣一句寫美景的的詩被曲解為傳播不健康的淫穢思想,髒的不是這首詩,而是會以這種眼光扣上帽子的人。
其次,這首詩的受眾是受教育的孩子,出現在教材上是為了讓孩子真正通過詩詞去感受美,培養審美意識。
畢竟孩子是天真單純的,又哪裡會懂得這些成人知識?無非是有些家長,非要強硬地把自己的思想套在孩子的身上。
杜牧筆下真正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是一個傑出的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他二十六歲便中了進士,從起初被授職弘文館校書郎到最後官居中書舍人,這中間是無數次的職位更迭,人生起落。
他起筆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就點明了季節是在某一個秋天,他登上遠處那秋風蕭瑟的深山,眼前的山石小路蜿蜒崎嶇,雲霧繚繞的深處隱隱約約似乎還藏有幾戶人家。
接著走進了這片如火如荼,落葉飛舞的楓林,那豔麗非凡的景色實在太惹人喜愛了,他忍不住停車坐下來仔細觀賞,明明如此蕭瑟的季節,可那片片楓葉竟然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絢麗燦爛。
這樣的意境,美的不只是景色,還有願意停下來真正感受的心態。在大多古詩里,秋天,是淒美、落寞、荒涼的代名詞,可杜牧卻不同,他在秋天這樣涼的景色里,看到了獨屬於秋天的生命力,及其空靈的意境。
正如那《唐詩歸折衷》里評道:「唐雲:妙在冷落中尋出佳景。」這才是杜牧筆下真正的《山行》,是純淨的美,是文化帶來的自然魅力。
不過家長們還是不服,認為「坐愛」這個詞就是很容易有歧義,要麼刪除,要麼改為「坐賞」。可「坐愛」這個詞的存在真的有錯嗎?
「坐」這個字在字典里有很多解釋,有席地而坐的意思,有犯罪或者牽連治罪的意思,也有駐守和因為、由於的意思。古漢語詞典里對於「停車坐愛楓林晚」給的解釋是因為、由於。而「愛」無非就是想表達自己對這片楓林的喜愛。
這一句連用「停車」「坐愛」,其實是更加突出強調了詩人對這片楓林美景的喜愛程度之高,試想能讓詩人如此高度讚賞,流連忘返的美景到底得有多美,多麼令人神往!
可若是換成了「坐賞」,這首詩的精髓便失去了一大半,讓這片楓林晚景變成了一個平平無奇的黃昏,達不到那種強烈的共鳴感和美感。
《唐三體詩評》也寫過:「‘白雲’即是炊煙,已起‘晚’字;‘白’、‘紅’二字又相映發。‘有人家’三字下反接‘停車’、‘愛’字方有力。」所以很顯然,把「坐愛」刪掉或者改為「坐賞」,都是不合適的。
毒教材帶來的「鯰魚效應」是否矯枉過正
什麼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原是指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去年的人社版「毒教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全網聲討,就像一顆重磅炸彈,讓家長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於是對教材的內容更加時刻關注,時刻繃緊神經,連兒童的漫畫、繪本等等也難逃一劫。
如果說「毒教材」事件是鯰魚,那家長們就是求生欲強烈的小魚。
教材關繫著國家文化,關繫著未來青年人的模樣,家長們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當然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但是,這其中是不是有些家長存在矯枉過正的弊端呢?
「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
這段話出自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多少人年少時讀過的經典文章,這其中的父子情深更是感人至今。可隨著時代的改變,不僅成了不少網民的網絡熱梗,而且被家長們多次呼籲將其從課文里刪除,原因是因為文中的父親攀爬月台,是違反交通規則的不當行為。
同樣被家長們舉報控訴的,還有朱自清先生另一篇著名散文《荷塘月色》。
這篇散文的文筆可以說是美到了極致,文中如此充滿詩情畫意,典雅的荷塘夜色,卻因「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這幾句話被家長認為應該刪除,否則讓學生想入非非。
更有甚者,還對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提出質疑,認為不適合青少年讀。《水滸傳》太過於血腥暴力,而且會影響三觀,《紅樓夢》又會助長早戀的風氣,《三國演義》是野史,怕影響孩子把正規歷史記錯。
或許「毒教材」事件確實令人後怕,讓不少家長敏感起來,不只是對教材有這樣矯枉過正的現象,更是蔓延到漫畫、動漫、繪本等等。只要是他們覺得不妥的,就要投訴舉報,甚至有家長直接提議取消動漫。
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過去的事物不意味著就該被淘汰,也不意味著過時,它們對當今時代的我們仍然有著多種意義。
文化需要傳承,歷史需要借鑒。過去時代的文學作品,能讓浮躁的我們獲得共鳴,獲得靈魂的洗滌,得到審美上的享受。文字裡的朝代更迭,時代興衰,能讓我們得到歷史教訓,更好地活在當下。
反思:如何避免家長的「思想套作」現象?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希望給他們一個像牙塔,看不見任何不好的東西。這當然是無可厚非,但是有的時候,家長過度保護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家長所以為的全心嗬護,思慮周到,用到孩子身上就會變成將自己的想法套用在孩子身上。因為自己這麼想,這麼認為,所以覺得孩子也抱著同樣的想法。
以成年人的思想去看待「停車坐愛楓林晚」,看到的是成年世界的另一層含義,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還沒有被成年思想汙染,看到的只會是那片乾淨空靈而又色彩絢爛的楓林。
可是道理都懂了,又該如何去避免這種「思想套作」的現象呢?
首先,讓孩子多表達,而不是自己開口就「我覺得」「我認為」。只有孩子能有很多機會去發表自己的看法,才能無形中培養一種強烈的主觀意識,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堅定的一套想法。
這樣一來,面對怒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家長就能據理力爭,避免了思想被「套作」。
其次,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荒謬的家長舉報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些舉報的家長不夠明理明智。因此,家長也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學習,思想上開化明理,才能給孩子起到模範作用。
最後,詩詞歌賦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瑰寶,不應該輕易刪字改節,更不應該被曲解成淫穢讀物。孩子不應該一生困於高塔之上,文化也不應該隨意淘汰,思想更不可能複製黏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