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垃圾分類:少了“人工”,多了“智能”

轉自:海南日報

■ 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AI垃圾分類督導員”、掃碼投放實時結算收益、廚餘垃圾收運全程可追溯……海南日報記者從9月25日召開的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暨智慧城市建設現場觀摩會瞭解到,海口通過“數字大腦”引領垃圾分類新風尚,形成垃圾分類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25日上午,觀摩會成員來到海口市龍華區金海路財富廣場的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智能回收站。此時,居民馮女士推著裝滿垃圾的小推車來到智能回收站前,準備稱重後進行投放。

“廢報紙一斤7毛錢,紙皮紙板一斤4毛5,易拉罐一斤4塊錢……”馮女士掏出手機,打開微信掃了二維碼,智能回收站的屏幕上便出現了回收物的價格。她依次點擊廢報紙、廢紙皮、雜塑料等,每樣稱重後均有相應的膠條碼自動打印出來。給每類垃圾貼上對應的膠條碼,依次進行投放。全部操作完畢,馮女士的手機賬戶收益顯示增加了30多元。

馮女士告訴記者,在沒有智能回收站之前,家裡的紙箱、廢報紙都是積攢一大摞後等人上門回收,非常占空間。

“有了智能回收站,家裡有垃圾隨時都可以來投放,方便又衛生。加上回收價格也非常合理,大大激發了我們參與的積極性。”馮女士說。

“智能回收站依託互聯網、線上支付、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24小時運轉、自助投放、在線交易、現金返還功能,促進可回收物回收交易流通。”海南省量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宣強介紹,龍華區已配套建成23座智能回收站和2個“兩網融合”中轉站,累計收集市民投放可回收物7835噸,返還現金1175萬餘元,有效促進了垃圾減量,受到市民廣泛好評。

垃圾分類督導員下班後,如何監督居民正確進行垃圾投放?海口市秀英區五源河公寓A區上崗了“AI垃圾分類督導員”,幫助居民養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

“您好,垃圾請分類投放,廚餘垃圾扔綠桶,其他垃圾扔黑桶,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當天上午10時30分,在五源河公寓A區垃圾投放屋,“AI垃圾分類督導員”正用語音“喊話”,提醒居民正確進行垃圾分類。

小區物業管理處副主任黃芬麗介紹,這個“AI垃圾分類督導員”可以識別投放用戶身份、違規投放行為以及異常環境狀態並自動抓拍,實現24小時“無人化監督”。

“除了減輕人工督導員工作量,‘AI垃圾分類督導員’還是提升垃圾分類質量的好能手。”秀英區垃圾分類辦工作人員蔡讚恒介紹,“AI垃圾分類督導員”會將信息自動上傳至大數據管理系統,後台通過收集分析小區居民分類投放實效、每月輸出正負面清單。

“針對屢次不按規定進行分類和投放的居民,督導員、網格員、執法隊員等會上門加強勸導和精準宣教,問題發現、取證、宣教的閉環管理。”蔡讚恒說。

除了投放環節,智能化的觸角已延伸到海口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鏈條。

推出、固定、傾倒……25日上午,在海口市龍華區海岸壹號小區,環衛工人嫻熟地將廚餘垃圾裝好後,像駕駛公交車一樣,按照既定路線前往下一個點位繼續收運特殊“乘客”。

海口龍馬環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垃圾分類專員陳世帥介紹,該公司在龍華區打造了以“小區為站點,垃圾為乘客”的廚餘垃圾公交化收運模式,目前已規劃出26條廚餘垃圾公交化收運路線。“站牌上有二維碼,廚餘垃圾車什麼時候來?垃圾去了哪裡?掃一掃就清楚了。”陳世帥表示,廚餘垃圾公交化收運模式方便市民掌控收運車的“行蹤”,確保廚餘垃圾日產日清,避免混裝混運。

“以‘智’識人、以‘慧’統運、以‘數’促管,是推動垃圾分類從‘人治’轉向‘數治’,探索生活垃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自2020年10月在主城區啟動垃圾分類以來,海口堅持數字賦能,對垃圾投放點位進行智能化、便利化、清潔化改造提升,實現了廚餘垃圾的全時、全程可追溯,再生資源從源頭到末端處置的全鏈條數字化。”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市將繼續構建完善垃圾分類全鏈條數字閉環體系,助力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

垃圾不知道如何區分?這篇分類小貼士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