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共赴“綠色之約”
發出綠色“邀請函”,擴大生態“朋友圈”。昨天,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在江蘇鹽城召開,以“綠色低碳發展 共享生態濱海”為主題,展現人與動物共棲共生、濱海濕地與發達城市經濟共存共榮的畫卷。
黃海濕地博物館建成開放,東台條子泥、大豐川東港入選全國美麗海灣,麋鹿、丹頂鶴、勺嘴鷸,濕地“吉祥三寶”成為世遺“閃亮名片”……近年來,鹽城搭建引領生態治理的全球機制性平台,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示範,與全球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共生之道”。
彙聚全球智慧
“濱海區域雖然分佈在全球,但因海洋的連接,而形成了毗鄰而居、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鹽城市委書記周斌在發佈全球濱海論壇研究課題時說。濱海區域連接陸海,是人類聚居的主要場所,擁有不可替代的空間資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稟賦,也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
如今,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濱海區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和挑戰,亟須各方共享成功經驗,探討應對之策。“希望各界為推動濱海地區生態保護與綠色低碳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生態治理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地球。”周斌說。
這是鹽城連續四年舉辦黃(渤)海濱海濕地國際研討會,並在今年推動升格為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地處黃海之濱,鹽城兼具濕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擁有582公裡海岸線、76.97萬公頃濕地,孕育著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每年約有300萬隻候鳥在這裏停歇、繁殖和越冬。
厚植生態本底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的生態城市,鹽城厚植生態本底,探索為全球濱海生態保護修復提供能複製、可推廣的樣本方案。
東台條子泥是鹽城黃海濕地重要的一部分,位於東台沿海東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條狀而得名。2021年,鹽城在全國率先將“切實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寫入市黨代會報告。從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試點開展“生態島”建設,到打造江蘇沿海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區域,一路探索,一路創新。如今,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候鳥棲息地、大豐四卯酉生境提升項目、射陽1號水庫生態修復工程……這些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為鳥類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個個新家園、新樂園,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如今,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鹽城棲息、落腳,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明顯增加。2021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鹽城的“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濱海夥伴擴圈
開幕式上籤署了《江蘇省人民政府 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草局關於辦好全球濱海論壇的合作框架協議》,發佈了《全球濱海論壇夥伴關係倡議》,推出了《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綱要》《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2023)英文版》《全球濱海生態系統保護互花米草防治、鹽沼濕地修復工具包》《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等論壇旗艦知識產品。
擴大“生態朋友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鳥盟、英國皇家鳥類協會、濕地國際、劍橋大學、大自然保護協會、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等21家機構成為全球濱海論壇合作夥伴。
本報記者 唐聞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