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大城|同濟城市設計教學實驗:為了上海2035

“上海2035”(《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滿載著一座城市的雄心。以“卓越的全球城市”為目標,2035年,這座對標紐約、倫敦、巴黎的城市,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設計者?

在瑞安城市更新人才培養特別項目支持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沙永傑、蔡永潔於一年前聯合開展城市設計教學改革,並於今年9月20日起在同濟大學舉辦“1+2 Design Studio I城市設計教學改革年度總結和工作展”(以下簡稱“工作展”)。

“今天城市設計課堂上的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正是2035和本世紀中葉中國城市發展的主力,而且一部分學生今後必然參與城市決策和運營管理——如何讓學生在大學城市設計教學環節認知城市用地和空間建構的基本客觀規律,掌握與之相關的城市設計基本方法,而不是完全捲入當前的普遍套路之中,意義重大。”沙永傑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城市更新人才培養特別項目主持教授,他告訴記者,為了實現“卓越的全球城市”等目標,城市設計教學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至少面對一部分學生,不按照當前大型設計院的城市規劃設計套路和招人標準,也不完全遵照計劃經濟時期和粗放型建設時期延續至今的一些規範和技術規定。

蔡永潔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並曾於2014年-2021年擔任同濟大學建築系主任,基於共同的想法,兩位“YONGJIE”教授聯手,開展城市設計教學改革。2022秋季學期,蔡永潔教授牽頭,針對“第一次城市設計課教什麼和怎麼教”開展了建築學本科四年級城市設計入門教學實驗(合作指導教師:沙永傑、黃林琳)。2023春季學期,兩位教授分別主持了針對上海外灘片區(沙永傑)和上海世博園一軸四館片區(蔡永潔)的城市設計課。為了將新學年的城市設計教學改革再推進一步,2023秋季學期開學之際,兩位教授將1+2的三個Design Studio放在一起進行年度總結,並以工作展方式,邀請實踐領域各方專家參與探討。

關於城市設計的三十六問

“理想的規劃如何促進、幫助城市更新?”

“中國當下的區別於外國的城市現狀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城市設計導則是否最終會形成一定的模板和範式……從而缺少創造性?”

“研究顯示,巴黎人因為古城區的整體風貌保護,承擔了超高的房價、超長的通勤,導致了城市運行效率的低下……在巴黎的例子裡,“好的空間”真的是好的嗎?形態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城市設計的過程是否為‘中產階層’服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原有居民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都被‘擠占’與改變,這是否意味著多數在資本上處於弱勢的群體正為少數精英階級讓渡權益?”

“純粹的方格網是否會導致‘空間迷失’及‘千城一面’,造成地域特色的喪失?”

……

參與本次教學實驗的為本科四年級與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是真正的“Z世代”,也將是上海2035年的城市設計中堅力量。9月22日,在工作展現場,一張張藍色告示貼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這些未來城市設計者對城市設計的各種思考與疑問,談及這些問題,沙永傑教授分享了三點看法:

“第一,問題是學生思考的呈現,能幫助指導教師瞭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對進一步優化教學改革有積極作用,感謝同學們的提問。在本學期的城市設計Design Studio和城市設計理論課上,我們會具體討論其中的部分內容。這些問題有廣度——從形而上觀點、社會學問題到城市形態,體現出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相關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同時,問題也很發散,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城市轉型發展面對的一系列問題的狀態的呈現——紛繁交織,頭緒多但基本問題不明確,缺乏在基本問題上的共識。

第二,這次工作展的主題是‘用地規律認知·城市空間建構’,聚焦城市設計入門教學的核心內容——基本認知和基本方法。無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高年級學生,在初學城市設計的一兩年,甚至兩三年里,應該從客觀性知識點入手,明確區分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外延內容。通過內容明確的案例研究引導學生向全世界公認的好城市及這些城市中被公認的好的城市片區學習,提取出城市空間建構的共性規律——是1+2 Design Studio針對基本認知的案例教學方式。再次建議同學們通過‘城市設計如何入門’、總結分享三文理解教學改革的背景、目標和要點。

第三,城市設計教學如何與現實對接是外灘片區和世博軸片區兩個Design Studio關注的教改問題。教學與現實對接存在若干合理方式,這隻是其中之二。兩個教學實驗的基本出發點仍然是用地基本規律——包括建築類型、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間塑造的普適性規律。兩個課題均刻意放鬆了條件(選擇性地規避一些現實問題),以確保在目前學生知識能力情況下聚焦在基本認知和基本方法上。大部分現實問題都需要長期實際工作經驗來應對,包括上位規劃和現行技術管理規定中的一些不合理內容等,無法讓學生在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教學環節中理解。我們鼓勵學生關注這些現實問題,在心裡產生問題意識,但具體設計和研究工作專注於教學核心內容。為了增加對現實問題的理解,這個學年的Design Studio和城市設計理論課增加城市片區實地考察和片區開發實際案例實地考察內容。”

推進教學改革,與實踐領域對話

“把過去一年教學文檔梳理展示做成一個推進教學改革並與實際工作領域專家對話的工作過程,不採用目前普遍的“展陳設計+新聞報導”模式。為了聽取更多不同視點的積極建議,邀請來自實踐領域的專家(包括規劃管理、規劃設計專業機構和開發單位的專家)進行互動交流,並特邀專業實踐領域中青年專業人士擔任工作展協調人(小組)。”

蔡永潔告訴記者,將三個Design Studio為主要內容的年度總結以“工作展”方式進行總結,本身也是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在他看來,與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伴隨的是現代化,空前的建設催生了大量學術與實踐的積極探索,也同時留下值得總結的經驗。可以看出的跡像是,中國的城市建設徘徊在自身的傳統與現代化之間,這一現象客觀地映射在城市設計領域的設計與實踐上,顯現出繽紛的色彩。

“我們試圖探索城市空間的客觀因素,相信空間建構的規律具有普適性,並具有超越文化的屬性。基於這樣的共識,在各自的教學、研究和實踐軌跡上行走多年以後,沙永傑教授和我才會自然地走到一起,與同學們一道共同探尋城市空間的客觀性,以及這種客觀性對城市設計及城市教學的意義。我們相信,這種客觀的方法是可以面向未來的。”

校企共為的城市更新路徑

本次教學實驗及工作展由城市更新人才培養特別項目支持。該項目由瑞安倡議、資助並參與,發揮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在城市研究和上海城市更新領域的學術影響力,以及瑞安在多年深耕社區發展城市更新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優勢,並主動對接多方社會資源,旨在培養新型人才,助力中國城市更新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9月22日,瑞安房地產規劃發展及設計總監陳建邦與同濟師生圍繞該工作展進行現場研討。從1990年代中的瑞虹新城、太平橋項目開始,瑞安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先行者與模範生,陳建邦結合自己近40年的職業經曆,從城市社區發展實際工作角度與師生分享了四點經驗:

“第一,學習和從事城市設計工作需要熱情,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現實的。中國城市發展非常需要好的城市設計,這是一個有前途的方向。

第二,關於城市更新議題,我認為把城市改變得越來越好就是城市更新。城市需要持續進行修改,一方面是因為前一輪建設總會遺留下來一些問題,另一方面是功能(需求)改變要求城市和建築不斷進行修改。城市更新不僅涉及老建築,更是城市社區發展問題。年輕專業人員和同學需要多看看國際城市的共性規律和經驗,從而更客觀地理解中國城市目前發展階段必然存在的一些問題。

第三,為什麼今天需要加強城市設計?人類曆史上的好城市其實絕大部分都沒有城市設計師,但各個建築物的設計都有城市設計的概念。我們一段時期失去了這個傳統,需要重新學習和掌握,而且今天的城市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既要學習傳統經驗,也要適應今天的需求在項目模式上做傳承和創新。

第四,建築物功能的適時調整是城市更新必然的舉措。紐約曼哈頓華爾街(片區)從功能比較純粹的金融街區轉變為一個多功能社區,華爾街一號由金融業商務辦公大樓改造成住宅樓——這就是城市更新,滿足城市新的功能需要,從而使城市(城區)在新的經濟社會條件下進一步發展。單一功能的建築,或不能根據城市發展需要改變功能的情況,都無法實現城市持續發展。”

據瞭解,本次工作展舉辦時間為9月20日-10月9日,舉辦地點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底層展廳,免費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