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互聯互通更緊密 國際合作更深入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3年居全球第一,上海機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旅客吞吐量佔全國總量1/3;上海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近300億美元、承包工程合約額超7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超1萬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來滬實際投資累計173億美元……數據背後,是上海十年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滿滿收穫。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上海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立足國家需要和上海優勢,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設施連通更加緊密

地中海東南岸,紅白相間、巍峨雄壯的橋吊一字排開,銘牌上「上港集團」字樣格外醒目……2021年9月1日,上港集團以色列海法新港開港,這也是以色列60年來的首個新碼頭。2022年,海法新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4萬標準箱,配備橋吊8台,軌道吊22台。道口作業峰值一度達到近千自然箱,極大改善了當地物流環境,對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除了海法新港,上海持續完善國際航線佈局,加強海外碼頭的協同力度,保障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阿聯酋哈利發集裝箱碼頭等重要設施建設運營有序推進,以中歐陸海快線「的里雅斯特—韋萊涅」專列開通為契機進一步拓展航運服務網絡,有效保障產業鏈安全以及糧食、鐵礦石、原油、液化天然氣等重要物資的進口運輸,維護「一帶一路」供應鏈穩定。

去年,中歐班列-上海號新開通3條中亞運行線,初步實現中歐線、中俄線、中亞線去程和回程全覆蓋。上海機場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完成國際航班起降約2萬架次,旅客吞吐量超18.2萬人次、國際貨郵超74.6萬噸。

通過拓展和完善「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網絡,上海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聯通,互聯互通更加緊密。

科技出海引領新模式

在泰國林查班港,由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Q-Truck無人駕駛車隊已完成36萬標準箱的實船作業箱數,無人集卡與有人集卡相比工作效能可提升27.5%。在阿聯酋哈利發港,西井科技幫助客戶打造了中東第一個部署無人駕駛的碼頭,提升了生產作業效率與作業安全。

「從2020年邁出出海第一步到如今覆蓋全球180多個客戶,受惠於國家的政策扶持,我們能快速地實現產品驗證和場景落地,為海外客戶帶來了綠色低碳化的產品和方案。人工智能以及數字化的系統和方案在海外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我們在海外的無人駕駛產品,均採用新能源全電力驅動,每年每輛無人電動集卡減碳50噸。」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黎敏介紹說,西井敏捷把握了出海的時代脈搏。「一批科技企業靠數字化、智能化的能力,結合技術標準以及行業生態的構建實現了一種新出海模式。」

渣打中國副行長魯靜介紹,在「一帶一路」1.0階段,中國企業出海主要是選擇能源類和礦業項目,在大宗商品領域尋求對中國要素市場的補充;2.0階段,中國企業出海主要是參與基礎設施的項目;近幾年,「一帶一路」已經往3.0階段發展,更多地深入到服務業、金融業、消費、電商、清潔能源和綠色領域,更紮根當地市場和民生。「我們看到國際上很多技術賽道排行榜上都湧現出中資企業的身影,尤其是在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新經濟等領域。」魯靜介紹,2022 年渣打支持了超過 130個「一帶一路」項目,其中大約40%的項目符合聯合國設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專業服務「跟隨出海」

上海持續推動專業服務「跟隨出海」,重點加強對前往共建國家投資企業的權益保護, 提高法律、商事、仲裁、人力資源、質量認證等服務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建設「一帶一路」軟件和信息服務人才對接平台,推動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技術交流國際合作中心功能拓展,保障企業出海走得穩、發展好。

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周敏浩表示,市貿促會聚焦以國際展覽推動貿易投資,通過高質量服務上海打造「國際會展之都」,助力「一帶一路」建設。2022年6月,市貿促會設立上海市「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投資貿易雙向對接、市場信息、企業培訓、商事法律、海外響應、金融及專業服務對接、重大活動支持和政企橋樑」八項職能。

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秘書長王唯駿介紹說,截至2022年,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受理案件當事人已遍及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除我國之外的46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她認為,中國企業對國際爭議解決規則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越來越高,中國的仲裁法律文化越來越得到國際認同。

「我們將抓緊自身的海外佈局,通過設立上海國仲香港中心,擔當企業出海風險防範和爭議解決的‘陪跑者’。」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