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上海|在南京路執勤13年,他見證“拉鏈式人牆”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

當中秋、國慶合併,本年度最長假期來了!

當中國再次“流動”起來,上海大調研·澎湃新聞推出“假日上海”系列報導,透過萬千景象,發現不一樣的他們。

本篇關註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名武警官兵。在南京路執勤13年,他見證了“拉鏈式人牆”的背後故事。

武警官兵在南京路步行街口組成“人牆開關門”引導客流。本文圖片(單獨署名除外)李冰

國慶假期,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人潮如織,武警官兵們組成的“拉鏈式人牆”成為一道橄欖色風景線。在交叉路口,當紅綠燈閃爍,跟隨著指揮哨聲,武警隊列規律地“開關閉合”,阻隔車流與人群。

今年是武警上海總隊機動第二支隊某中隊隊長馬嘯在南京路執勤的第13個年頭。每逢國慶、五一、元旦等重要節假日,他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這裏。

馬嘯(前左一)在南京路步行街執勤。王毅明 圖馬嘯(前左一)在南京路步行街執勤。王毅明 圖

任務算不上複雜,但很重要。馬嘯說,根據路口大小和客流量,每個路口安排的上崗執勤人員數量不等,比如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交叉口四面同時“開關”需要50餘人。官兵們會排成標兵線,疏導來往群眾,防止人員隨意交叉行進,避免出現人員擁擠或踩踏事件。此外,還設立了應急小組,如果出現突發事件,官兵會第一時間出動和處置。

上崗之前,每個隊員都進行專勤專訓,比如對行走隊列、執勤用語、處置方案、行動動作等進行訓練,路人求助諮詢,他們一定是“請”字開頭、“謝”字結尾。

國慶假期南京路步行街迎來大客流,武警官兵在交叉路口組成“人牆”守護遊客安全。

國慶假期,武警官兵在南京路步行街執勤。

如果有一台延時相機,每次綠燈都可以看到有洪流般的人群經過武警隊列,而他們巋然不動。大客流通常在下午兩三點到來,這也是武警上崗的時間;待外灘的燈光亮起,人流上升,直到半夜才一點點安靜下來。執勤官兵每天中午出發,到淩晨1時才能休息,中間一個半小時或2小時換一班崗,在休息點可以看書讀報、使用文體設施等。

執勤多年,馬嘯在南京路碰到過各種求助。前兩週,他和戰友們正在執勤,有個家長著急地跑來說孩子丟了。他們第一時間聯繫公安並報告本級指揮機構,詳細描述小孩的體貌特徵、穿著打扮等,多部門通聯,很快找到了孩子。

幫孩子找父母,尋找走失的孩子,幫助丟失錢包手機的市民遊客找聯繫人,把坐輪椅的老人抬到外灘觀景平台,甚至是救助落水者……“我們參加的任務特別多,各種問題都幫忙解決過。”馬嘯說,有些遊客看到他們執勤,會豎起拇指說“時代在變化”,還要求合影。

年複一年的值守,風景也不斷變化。馬嘯記得,2010年初次執勤,那時南京路東拓段還是雙向車道,他和戰友們只是在兩側的人行道上維護秩序;如今的南京路拓寬成了步行街,不再通車,步行更通暢,人也更多了。尤其是今年,“十一”假期首日,從人流密度來看,差不多達到南京路最大可容納人數的七八成,基本是人挨著人。

國慶假期,武警在南京路步行街執勤。

官兵的執勤方式也變了,以前是常規方法,攔在路口要求行人等綠燈,而每次綠燈變紅燈,一些人還沒完全過馬路,執勤很被動;2014年國慶,“拉鏈式人牆”開始出現,馬嘯連續7天指揮人員“開關門”,“這是我們在工作中汲取經驗研究出的方法,確保人民群眾旅遊更安全。”

“一家不圓萬家圓。每逢佳節執行任務,大家會有想家念家的心情,但我們會堅持完成好自己的任務。”馬嘯說,偶爾地,有戰友的父母來到上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崗位上執勤,也不打擾,就遠遠地看一眼。這種情況是極少數,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沒來過,他們明白“身處上海這樣一個大都市,完成任務是第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