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網紅景點清浪花穀免費背後:「不盈利也得開業,要向前看」

盤山路蜿蜒向前,駛向深山區的車不少,車主開得很小心,門頭溝區內109國道上仍留著過去兩個月的那場暴雨侵襲的痕跡,只有在大貨車和工程車經過的時候,路面上的灰塵才會被車輪帶起。

沿著公路一直往百花深處去,就到清水鎮了,這裏幾乎位於北京的最邊緣。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清水鎮成為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村民的生活被一鍵喊停,趕在國慶黃金週前恢復重建,是所有人的期盼。10月1日,清水鎮下清水村的村民正在辦「滿月酒」,這是村莊恢復重建之後的第一個假期,往年每逢國慶假日,正是村莊最熱鬧忙碌的時候。

清水鎮下清水村,村民辦「滿月酒」。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清水鎮下清水村,村民辦「滿月酒」。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生活繼續,山村喜事不間斷

「滿月酒」的地點就設在下清水村最有名氣的飯店之一百花人家,逢年過節,這裏是最受遊客青睞的餐廳。李香是百花人家的店長,端菜、攬客、點單,她別著對講耳機,店內大小雜事都需要她把握,「什麼都要幹,哪裡缺人我就頂上。」

今年是李香從事餐飲服務行業的第17年,她隨著餐廳的步步升級改造成長起來。就隔著一條馬路,百花人家對岸的休閑觀光區已經不在了,連帶著岸邊的風光被洪水帶走。李香的手機里仍存著許多受災前的影片,都是關於村莊風景和眼前的這片綠水青山。

李香說:「以前這裏非常美,什麼都有,每個週末和節假日,場場爆滿,從上午十點就有客人上桌,直到晚上十點,我一天下來都沒有吃飯的時間。」失落來得太快,李香提到洪水,輕輕歎了口氣,而下一秒,面對前來用餐的客人,她的語調便刻意提高了幾分。

國慶當天的「滿月酒」擺了十幾桌,來的都是親朋好友,下清水村村支書王進生也被邀請參加。這頓飯王進生吃得匆忙,送完祝福,他便匆匆下桌。王進生說:「節日要過,工作還得做。」一個多月,王進生和村委委員幾乎都紮在村莊的恢復重建上,他組織人手將災後搖搖欲墜的村委會破損樓房鏟倒,帶著村委會牌子,成立了臨時村委會辦公室。

村委會的牌子就用鐵絲固定在一個門樓的柱子上,村民們災後的各項安置工作和問題都會在這裏處理。王進生臨時辦公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值守,連國慶節也不例外。王進生說:「方便村民來找,災後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協調和解決。」

百花人家經理楊生寶又接到了一通電話,他回應聽筒那邊傳來的疑問:「我們正常營業,放心來。」放下電話,楊生寶在本子上記錄著來電信息,他說,直到假期結束,村里每天都有喜事要辦席,也有一些遊玩的散客約好了要來光顧。

百花人家重新開業後,煙火氣回來了。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百花人家重新開業後,煙火氣回來了。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9月1日,百花人家經過半個月的消殺之後重新開業,比起之前的景象,李香覺得眼前的熱鬧還欠了點火候,「以前我們店門口,路兩旁停滿了車,現在只能慢慢恢復,要先營業,才能慢慢有客人。」

路通了,客棧開了

下清水村是京郊有名的深山村,經過十餘年來的發展,讓村莊轉型發展旅遊文化,灰撲撲的礦山,變成了綠水青山,一年四季,季季有景。紅顏色的藜麥垂下麥穗,成熟的油葵在陽光下閃著亮光,各種顏色的雛菊點綴在層層的梯田間,不遠處的瀑布從懸崖上傾瀉而下,聲音隨著山穀風飄進遊客的耳朵裡。這是下清水村主打的景點清浪花穀,每逢十一黃金週,秋山花海構成一幅浪漫的景象,村民、遊人在這裏漫步。

航拍清水村主打景點清浪花穀。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航拍清水村主打景點清浪花穀。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王進生回憶,清浪花穀的建設花費了他不少心思。「礦山關停,當時村莊急需轉型發展,恰好山上有湖、有瀑布,這片山穀具備了打造景區的條件。」修路、種花田,王進生在一年左右時間里,把清浪花穀打造起來,景區吸引了遊客,藉著轉型的春風,下清水村村民也有了農民之外的新身份、新營生。

王朝祥是下清水村祥悅筱藝客棧的老闆,九月中旬,途經下清水村的公共交通線路恢復後,他便重新開業。王朝祥的客棧地勢高,站在樓頂,幾乎可以俯瞰全村的風光,百花山在眼前轉折起伏,永定河水波光閃閃。

王朝祥在清浪花穀里。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王朝祥在清浪花穀里。新京報記者 李欣侗 攝

暴雨侵襲的夜晚,王朝祥沒在客棧,但洪水越漲越高的消息也傳到了他的耳朵裡,他便把十餘間客房空出來,免費提供給受災村民。王朝祥回憶:「當時村里和我聯繫,希望借用我的客棧作為村民的臨時安置點,我肯定答應,能夠盡點力幫助大家是我應該做的。」

暴雨衝走了梯田中的莊稼,衝毀了三分之一的花穀農田,對村莊里吃著旅遊飯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打擊。假期期間,祥悅筱藝客棧能保持一半的入住率,比起之前天天住滿的好時節,王朝祥更珍惜此刻得來不易的生意。他說:「有些人是回來走親戚的,有些人是來看風光的,也有些人是關心我們災後的情況,來這裏小住。」

客棧的名字也有王朝祥的巧思,他把一家幾口人的名字都放了進去,特別是孫女的「筱」字,他說:「店名要給人有印象,這個字大多數人看見都要想一下讀音,就在他想的一兩秒,我們店就在他那留下印象了。」

換作以往,王朝祥只在週末和假期的時候留在客棧,今年趕上中秋國慶假一起,他從重新開業那天就沒離開客棧。「就算盈利少,甚至不盈利,我們都得開業,總會有人來的,要向前看。」中秋月圓,王朝祥和客人一起過了節,庭院里靜悄悄的,能聽見蟲鳴和葉子沙沙的響動。

花穀農忙,瀑布下穀子豐收

秋日的太陽照得一切都透亮透亮的,天空呈現出澄澈的藍,白雲如遊絲飛走,過路的飛鳥奔向適合過冬的遠方。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清浪花穀重新對外開放了,和以往不同的是,不需要門票和費用。

王朝祥的客棧距離清浪花穀不遠,得益於花穀的開放,也為客棧吸引了一撥遊客。王進生說:「花穀免費開放,就是為了帶動一下村莊經濟,讓民宿、餐飲在災後能夠恢復過來。」這是他趕著在黃金週開始前抓緊花穀的恢復和建設的原因。

被損毀的道路重新恢復,被摧毀的設備撤走換新,梯田上部分免於洪災的作物,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村民王龍今年63歲,他正在穀子地裡收割垂下的成熟穀子。正是午後打盹的時間,他和幾位村民一刻也不能閑著,需要抓緊把穀子收進倉庫,這是暴雨後僅剩的幾百斤穀子,將由村集體完成收穫和包裝,出售出去。梯田里的穀子能長到一人高,日光漸短,王龍和同伴們加快了手上的速度,穀穗很快裝滿了一車。

「我還是干地裡的活兒最趁手。」王龍沒別的手藝,幹的是農民的活,平日裡村里有點雜活兒可幹,他也接。這回聽說是村里的秋收,他便放下了家裡的事,直往地裡去。王龍說:「我家裡遭災也還沒有完全恢復,得慢慢來,但是秋收耽誤不得。」

地裡的穀子成熟了。新京報記者 周博華 攝地裡的穀子成熟了。新京報記者 周博華 攝

旅遊產業帶動了下清水村的經濟發展,但是其季節性和不確定性,讓王進生走起了另一條發展路子——特色農產品銷售。經過不斷嘗試,下清水村引進了彩色藜麥,在花穀的梯田里種上了油葵、穀子等經濟作物,在兼具觀賞性的同時,生產特色農產品,「打造景區需要經費,只有增收才能夠繼續幹下去。」 王進生說。

王龍和幾位村民動作很快,成熟的穀穗被裝進三輪車後鬥里,王進生拿著穀穗反復查看,「今年雖然遭災了,但是穀子的質量都很好。」

繽紛的作物,成了花穀里靚麗的風景,山穀風輕柔掠過,此時穀物的香氣陣陣波動。同樣躁動的還有花穀外的人家,傍晚時分,不冷不熱,洗車的村民和老友閑談時也不忘手上的動作,家門口堆著土堆的人家,正要重修被衝毀的大門,粉刷新牆。李香還在店門口忙活著,過路的客人被餐廳的煙氣吸引進去,席間的歡笑聲穿透天空,重燃了群山間的煙火氣。

新京報記者 陳璐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