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刑法學教授,差點被電信詐騙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對於電信詐騙,現在幾乎就只能依靠屏蔽與拒絕接聽的方式。詐騙情境設定得越來越逼真,一接聽就很容易掉到圈套里。”10月3日,清華大學刑法學教授勞東燕在微博自述自己接到電信詐騙電話的經曆,“騙術層出不窮,真有防不勝防的感覺。差一點成為電詐事件的當事人。”

勞東燕講述,自己在10月1日接到電話,對方聲稱是電信服務商的工作人員,說她名下另外有個手機號,一直向加拿大公民發送虛假廣告,如果她不申訴並獲取警方的立案報告的話,就要斷掉她當前在本地辦理的手機電信服務。

為取得勞東燕的信任,對方在電話裡報了自己的姓名、工號還有處理該事項的文件號,之後說給她轉接廣州公安局的電話。隨後,有一位自稱是廣州市公安局民警的男子聲稱要給她做筆錄,按規定要錄音錄像,還與她確認是否是在單獨的房間,房間里有無他人,並要求她開攝像頭。勞東燕越聽越狐疑,覺得應該是詐騙電話,把電話掛掉了。 

勞東燕事後回想,找了心理學博士被騙的事件新聞來看,發現騙局的前奏幾乎與她遇到的一樣,即聲稱名下有其他手機號發送違法犯罪的信息,除非能證明清白,不然就要切斷當地的電信服務,所以由海外的運營商轉接國內的警方。而所謂“警官”的問話方式也同樣,總是讓受騙人重複他提示的內容。 

從勞東燕所瞭解的電詐案件來看,如果犯罪分子拿到受騙人的姓名、手機號、身份證和人臉識別的視頻,基本上受騙人銀行賬戶里的錢,對方就能如入無人之境那般轉走。去年發生過好幾起這樣的案件,詐騙分子利用銀行人臉識別系統的漏洞,同時截獲了手機的驗證碼,轉走被害人賬戶里的存款。   

勞東燕講述,“其實每個人都可能被騙,包括自認為警惕心高的;到現在為止沒被騙,只是還未遇到能讓你進圈套的騙局罷了。人比較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斷力,以為被騙的人就是傻白甜,這也是一種認知偏差。”

本期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