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借南陽迷笛音樂節事件大搞“地域黑”|新京報快評

▲南陽迷笛音樂節現場。圖/社交媒體平台視頻截圖▲南陽迷笛音樂節現場。圖/社交媒體平台視頻截圖

這兩天,南陽迷笛音樂節火了。火的原因倒不是音樂節本身,而是節後有樂迷反映,現場盜竊猖獗,“簡直是洗劫”。

據封面新聞報導,9月29日至10月2日,中原迷笛音樂節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綠野獨白”演出現場舉辦。但在音樂節結束後,大量樂迷反映東西被盜,包括帳篷、睡袋、露營車,還有蘋果手機、平板電腦、銀行卡、現金等,甚至“拳頭粗的電纜線都偷”。

在一個公益組織發起的微信接龍信息中也顯示,在10月3日下午3點多,就有100多名樂迷登記了相關信息。根據樂迷的說法,現場上到70歲的大爺大媽,下到10歲的兒童都有,開著三輪車、電瓶車前來,每輛車上都有“戰利品”。

這些亂象引發關注後,據新京報報導,10月5日,迷笛音樂節官方發佈公告解釋稱,因網民陳某違規發佈“活動已結束要清理現場”的不實信息,引發附近村民趁亂下手,出現多起露營區財物被盜的案件,而該網民目前已被抓獲。

該公告還稱,截至目前,當地警方共接到報案73起,落實被盜案件65起,並已抓獲拘留了一些盜竊者,追回了部分財物。但在目前公安所接到的報警中,沒有發現個別網民所傳的丟失幾十萬財物的情況。同時表示,南陽市區兩級政府也會聯合迷笛方盡力挽回樂迷的損失。

這一方面表明,音樂節上的不法行為等問題,已經得到了當地的高度重視,正在全力偵辦、解決;另一方面,這些已經被證實的亂象,也確實對當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需要更多反思。

但在互聯網上,這一事件卻被部分人有意無意地引向了“地域黑”,一些攻擊甚至惡毒的詞語被貼在了當地民眾頭上。這當然不是理性的言論,這也只會加劇情緒對立,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梳理一下新聞,就不難發現迷笛音樂節被南陽寄予了多大的希望,也就能理解當地人對無辜遭遇“地域黑”會有多失望。

“辦好迷笛音樂節,激活揚名南陽城”,為辦好此次音樂節,市政服務由主要領導親自抓;為保障外來遊客的交通出行,南陽更是免費開通接駁線直達音樂節現場;還免費對外開放了單位停車場和衛生間。這些,都顯示出當地的最大誠意,並投入了巨大的公共資源。

“從一開始提起迷笛,許多人一臉茫然不知所云……再到親臨現場的感受和媒體的傳播擴散,南陽人從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樂迷身上,讀出了年輕人對搖滾音樂的熱愛。”與此同時,當地媒體所發評論里的這句話,也無意中說出了一個事實:當地對音樂節其實是陌生的。

這個背景,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此次事件的背景:這種大型音樂節活動,對當地的組織部門抑或是當地居民來說,可能都是“首次”。

安保的突髮狀況、基本的行為素養,甚至哪些東西是可以清理的、哪些東西不能動,這些對當地的工作人員來說,可能都是第一次遇到,也可能進退失據、無所適從,更何況一般民眾。也因此,一句“活動已結束要清理現場”,就能引發諸多誤解和非理性行為。

這個時候,顯然應該多談公共治理而非“地域黑”。畢竟,這樣的問題不是只有南陽會遇到,稍加檢索甚至還會看到一些大城市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事實上,南陽只是許許多多中小城市的一個代表:在先天發展優勢欠缺的客觀現實里,他們在不斷探索、找尋自己的定位,甚至會為此徬徨、焦慮。舉辦音樂節等大型活動,無疑是為了給城市注入活力、打開更多發展可能的一種集體努力。

也因此,南陽此次遭遇的尷尬其實有相當的共性。不像對舉辦大型活動駕輕就熟的大城市,很多二三線城市沒有多少經驗,又試圖引入一種現代的、年輕的公共文娛活動,現場管理、應急預案乃至公共素養等短板,這時候就容易凸顯出來。

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給這樣的城市發展努力澆上一盆冷水,而借此大搞“地域黑”更是毫無道理。但這次南陽音樂節事件,依然可以成為一個長久的提醒:

城市尋求破圈的努力,僅有誠意和動員能力是不夠的,這背後各種突髮狀況的應對,乃至不可見的民眾認知落差,都需要有整體考量和周全準備,更要細化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中去。而這也尤其需要大家的集體努力。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劉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