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海灘失蹤,陰謀論無法帶來正義和真相

來源:南方都市報

事發當天的南彙新城海灘。

10月4日,一名4歲女童在上海南彙海灘失蹤。10月6日下午,上海浦東警方通報:初步排除了女童被他人帶離海灘的可能,在監控圖像中發現了疑似女童的身影,其在水邊摔倒後消失在海浪中。

女童的父親將女童獨自一人留在沙灘,而自己返回取手機這一關鍵過失,引致輿論巨大質疑。若單就女童父親的過失進行批評,倒也屬於正常的言論表達尺度內。但事情不知從何時變了味,關鍵過失成了定罪證據,其父成了網民口中謀殺的犯罪嫌疑人,其母成了故意與丈夫合謀殺死女兒的共犯。更有甚者,還把事情引至性別議題,說「以後不想養女兒的有辦法了」。

這種輿論情緒當然會吸引一些網絡自媒體的注意,他們聞著味就上來造謠了。譬如,說「走失女童曾被丟棄」「走失女童父親為繼父」等等。此類聲音事後也被證明失實,媒體從相關部門獲悉,該女童來自原生家庭,目前暫無相關證據顯示女童曾被丟棄。

其實,是不是繼父跟是不是會犯錯,甚至是不是會謀殺繼女壓根沒關係,但某些人容易被小說洗腦,僅憑自媒體的一兩句話就自動代入一個惡毒繼父/母的劇情。

對於那些故意造謠傳謠的,兩高一部日前正好出台了《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造謠誹謗被明確列為網暴的典型行為。指導意見指出,要重點打擊惡意發起者、組織者、惡意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

那些造謠繼父、女童曾被丟棄的自媒體,不是真的關心失蹤女童,只不過是想藉著這波輿論關注為自己帳號引流而已。目前,微博已對這些典型謠言予以辟除,對謠言正選帳號予以關閉。但對於這樣的社會事件,對於這樣故意造謠的行為,有關部門完全可以適用指導意見,依法進行相關處理。

平心而論,女童父親錯了沒,錯了,並且是錯大了,怎麼敢一個人把孩子放在海灘上。但網絡上確有證據和線索表明女童父親是嫌疑人嗎,暫時沒有。很多消息都是捕風捉影,女童父親在微博上的一些言論確實有些奇怪,但也並不足以據此說這是犯罪的證據,一切還要等待警方和各搜救方的調查。

一個最基礎的邏輯是,警方在調查這起事件中,會直接面對當事人,會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疑點。如果女童家屬真有問題,警方一定是最正選現的一方。之前杭州消失的妻子案件,也是警方在排除受害人消失的其他可能性後,通過相關事實發現了丈夫作案的犯罪行為。所以,面對各種各樣不確定的信息,保持關注,等待警方的調查,而不是偏信陰謀論,提前給女童父親輿論定罪,可能是更多數的普通網民需要注意的。

網民為女童失蹤而惋惜、憤怒的情緒可以理解,在近幾日這樣的洶湧情緒沸騰之後,警方肯定也注意到了。接下來網民也許可以更克製一些,一方面避免被某些自媒體利用,另一方面,若事後證明女童父親是因為粗心大意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提前定罪實際上也會導致二次傷害。

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如果輿論審判無法避免,則更需要將疑罪從無、疑案從輕作為熱點事件討論的公共法則,陰謀論無法帶來正義,更不能發掘真相。既然如此,那就耐性等待警方的調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