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退伍軍人在不毛之地種出致富“榛”收路

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榛子鮮果掛滿枝頭。胡立忠 攝圖為榛子鮮果掛滿枝頭。胡立忠 攝

中新網通遼10月12日電 題:內蒙古退伍軍人在不毛之地種出致富“榛”收路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榛子產出高、好管理,既能調整產業結構富民,又能保護綠水青山。將來通過發展,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這樣也可以給子孫後代留下永續利用的‘綠色銀行’。”賈大軍說。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福盛號村賈大軍家的榛子園,一串串飽滿的榛子鮮果,像一個個小燈籠掛滿枝頭,微風吹過,榛葉沙沙作響,宛如一曲輕快靈動的音樂,空氣中飄著淡淡的堅果香味兒。賈大軍正忙著和工人們一起採摘榛子鮮果,黝黑的臉龐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圖為生機勃勃的榛子園全景。胡立忠 攝圖為生機勃勃的榛子園全景。胡立忠 攝

敢為人先種榛子

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退伍軍人賈大軍在吉林長春接觸到了榛子。經過考察,他發現榛子是四大堅果之一,有著“堅果之王”的稱號,不僅價格高、耐儲存,榛子樹還是優良的水土保持灌木,對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起著重要的作用。

2018年,賈大軍嚐試著在120畝沙沼地栽上榛子樹。

福盛號村幹部徐群回憶,賈大軍能承包到這120畝沙沼地,是因為村民沒人要。

“這是一片大沙包,可以說寸草不生,老百姓放牲畜都沒人來這。我承包以後,用鏟車把沙包全部推平,買黑土墊上,花了很多功夫。”賈大軍說。

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發展榛子林……賈大軍決心與這片沙沼奮戰到底,然而榛子樹屬於灌木樹種,喜濕潤,開魯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榛子林種植能不能成功,當地還無人嚐試,賈大軍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想要管理好榛子林,就得像帶小孩一樣精心嗬護,因為整個通遼沒有種植榛子的先例,我就邊摸索邊嚐試,走的彎路太多了。”說起這片林地,賈大軍感慨頗深。

圖為賈大軍夫妻喜迎豐收。畢樂陶 攝圖為賈大軍夫妻喜迎豐收。畢樂陶 攝

誓與沙沼爭高低

剛開始的5年,由於沒有經驗、不懂技術,賈大軍在這片榛子林投入120多萬元,卻幾乎沒有收益,這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打擊我的人太多了,包括專家也說開魯風沙大,氣候乾燥,不適合種植。但我覺得,這裏水利條件方便,氣候幹我可以多澆水,產量不行我可以密植。”賈大軍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面對困難和挫折,賈大軍幾乎一天24小時守著榛子林,觀察榛子樹的習性、摸索學習、多方求教。

澆水、剪枝、施肥……為了減少開支,賈大軍不捨得僱人,都是夫妻倆一起上手。幾個月的時間,他瘦了20多斤。

“榛子抗寒、耐瘠薄、抗晚霜,生態適應性強、營養價值高、耐儲藏、易加工,是獨具特色的乾果經濟林樹種。另外,榛子樹水平根系發達、枝繁葉茂,保護生態作用大。”在賈大軍看來,適宜發展榛子的地方大都分佈於邊遠地區和貧困鄉村,在不佔用耕地前提下,發展榛子可以達到治理荒山、提高農民收入雙重功效。

圖為賈大軍夫妻正在採摘榛子。呂誌敏 攝圖為賈大軍夫妻正在採摘榛子。呂誌敏 攝

小榛子帶來大收益

2023年,賈大軍種植的榛子終於有了收益,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出乎他的預料,這樣的豐收場景,他盼了6年。“榛子乾果按市場價平均每斤13元,今年至少出5萬斤,純收入也能達到60多萬元,很知足了。”賈大軍說。

從茫茫瀚海到滾滾綠洲,從門外漢到行家裡手,從曾經寸草不生的荒沼地到效益可觀的經濟林,賈大軍用6年時間,硬是從不毛之地闖出來一條致富“榛”收路。

“不僅改變了生態環境,還實現了經濟效益。”賈大軍說,明年榛子的結果率會是今年的兩到三倍,收入將會更加可觀。“如果鄰里鄉親有想種植榛子的,我可以毫無保留把經驗和技術都告訴他們,別像我走這麼多彎路,讓大家以最快的速度見到效益。”賈大軍說。(完)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