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洞潛亞洲紀錄潛水員廣西失聯,專業人士:大深度潛水遇險難自救

10月7日晚,知名潛水員韓頲在廣西都安的九頓天窗景區下潛,至今仍未上岸。10月11日,機器人在水下110米處發現了疑似韓頲的打撈目標,但需等待專家確定具體方案後才能進行打撈。

從事潛水運動19年,韓頲創造過國內外多項洞潛深度紀錄,他此次下潛也是為了繼續衝擊世界紀錄。4月27日,韓頲在九頓天窗完成了長達12.5個小時的大深度洞穴潛水,創造了277.4米的亞洲洞穴潛水的深度紀錄,距世界紀錄286米僅差9米。這次挑戰,韓頲打破了亞洲水肺潛水的最深紀錄、洞潛潛水的亞洲紀錄、洞穴側掛潛水的世界紀錄。

九頓天窗,由四個斜井式天窗組成,被譽為「中國水下珠穆朗瑪峰」。這裏是韓頲多次打破洞穴潛水亞洲紀錄的地方,也是他最癡迷、最熟悉的水域。韓頲曾在一個影片中說道,「只有最後安全回來,才是一次成功的潛水。讓探索有價值,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冒險。」

韓頲失聯後,洞穴潛水這項運動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洞穴潛水是一項什麼樣的運動,洞穴潛水時需注意哪些風險,韓頲如何看待這項熱愛的運動?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對話了韓頲好友、中國探險協會理事杜雷,他曾與韓頲在廣西都安九頓天窗潛水,多年來一直從事戶外探險和水下救援工作。

韓頲與好友們的合照,前排右邊蹲著的是韓頲,後排左一為杜雷。受訪者供圖韓頲與好友們的合照,前排右邊蹲著的是韓頲,後排左一為杜雷。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和杜雷的對話:

「洞穴潛水是一項容錯率非常低的運動」

新京報:請簡單介紹一下洞穴潛水這項運動。

杜雷:我接觸洞穴潛水大概7年了,下潛的最大深度是51米,曾與韓頲在廣西都安九頓天窗潛過水。洞穴潛水,是封閉空間潛水技術應用的形式之一,跟開放水域潛水不同的是,潛水的人無法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第一時間回到水面。在進行更長時間或更大深度的洞穴潛水時,還需要在上升時進行多次階段性停留用來減壓。此外,潛水員需要借助更複雜的潛水裝備,既要保障呼吸,又要儘量減小裝備體積,對潛水技術和裝備維護都有更高要求。

洞穴潛水是一項容錯率非常低的運動。洞道往往不是一直垂直向下的,更多的水下洞穴是呈彎彎曲曲、上下往複的形態,潛水員每次從深一些的地方上升至淺的地方,都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減壓過程,所以整個洞穴潛水所需的時間比其他潛水項目更長。

新京報:你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水域進行洞穴潛水?

杜雷:我們在進行洞穴潛水時,通常會選擇從洞穴的出水口進行潛入,並且力求選擇透度較好的季節或地點。因為如果洞穴中的水體有流動,從出水口進入的話,因攪動而變渾濁的水更多會被衝向身後出口,而前方的水會保持清澈,更有利於潛水員看清路線和進行考察、測繪和記錄。萬一發生危險或者被卡住,也可以在水流的協助下往出口方向更輕鬆地撤退,因為退出的路徑都是走過的,安全性更高。

新京報:開始洞穴潛水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杜雷:對於大深度洞穴潛水來說,目前採用的最好器材還是密閉式循環呼吸器,就是人們常說的CCR,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攜帶最小體積的氣源,讓人在水下待更長的時間。CCR這種密閉式循環呼吸器,可以把人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過濾掉,再根據不同的深度添加進適當的氧氣。像九頓天窗這樣的水域,水溫大多在十幾攝氏度,還需要穿乾式潛水服和保暖衣物。在正式下潛前,潛水員還應對裝備進行詳細的保養和檢查,然後再遷到潛水區完成水面測試等安全檢查程序。如果設備數據和身體狀態一切正常,才會開始進行下潛。

韓頲潛水時使用過的密閉式循環呼吸器。受訪者供圖韓頲潛水時使用過的密閉式循環呼吸器。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在九頓天窗下潛後,看到的景像是什麼樣的?

杜雷:因為水有折射作用,通過潛水面鏡看到的東西會比陸地上看到的更大。如果水的透度極佳,人在其中就感覺像在空中飛行一樣。在某些季節,在九頓天窗水域會看到高高低低的水草在漂搖,成群結隊的魚兒在身邊遊蕩。九頓天窗的地貌也十分豐富,水下的岩石和沉積物形態各異,還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石頭之間多有孔洞,潛水員可以去看躲在洞里的魚。對於想去那裡潛水的人們,這些奇特的地貌有著特別大的魅力。此外,水下還有深不見底的洞穴,進入洞穴一探究竟,對於具有探險精神的人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九頓天窗洞穴內部。來源:中國探險協會官網九頓天窗洞穴內部。來源:中國探險協會官網

大深度洞穴潛水遇險,很難自救

新京報: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會面臨哪些挑戰?

杜雷:休閑潛水的深度一般不超過38米,超過40米就可以稱為大深度潛水了。對於使用壓縮空氣進行的技術潛水來說,60米是一個檻,再往下潛行的話,就隨時存在氧中毒的危險。在進行更大深度潛水時,為了減少氣體在高壓環境下引起的迷醉和中毒效應,必須用到一些特殊且昂貴的氣體來輔助潛水,比如氦氣。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環境壓力逐漸變大,潛水設備會根據體外壓力的增加,自動加大潛水員呼吸氣體的壓力,形成內外平衡狀態。這些被吸入身體的高壓氣體,會隨著血液的流動傳遞到身體各個部位,並滲透入細胞里。

下潛時,逐漸增大的壓力並不會直接危害到水肺潛水員,他們甚至不會感覺到除呼吸阻力外的任何不適。但是,最危險的是上浮過程。在進行大深度潛水時,所處深度越深,越要注意控制上浮的速度。上升的速度需要很慢,防止那些被壓入細胞內的氣體還沒來得及回到血液中並隨著肺臟呼吸排出體外,就直接在細胞內、血管中快速膨脹為氣泡,形成對細胞的破壞和對血流的阻滯,最終導致「減壓病」。就像我們平時喝可樂,打開瓶蓋的時候有很多氣體往上冒,對於潛水員減壓的過程,就像要用手以極慢的速度擰鬆瓶蓋,而不讓可樂中的液體中形成氣泡。

韓頲打破亞洲紀錄時下潛的深度是277.4米,如果想要下到更深的300米打破世界紀錄深度,依據不同的氣體配比,可能需要超過2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用於減壓。在這麼長的潛水時間內,要控制自己上升的速度,還要保證毫無差錯地控制潛水設備,其實是極其艱難的。

新京報:如果在水下遇到緊急情況,該如何自救?

杜雷:如果在開放水域潛水,保障設備和資金充裕,有一種極端的處理方式,就是不再關注減壓的問題,迅速回到水面,然後通過吸純氧且迅速送到專業加壓艙等極端方法試圖挽救生命。還有一種方式,在水下放置更多的備用器材或氣瓶,如果呼吸的氣體耗盡或設備出現故障,可以盡快地找到備份器材。此外,有些洞穴頂部會有氣室,裡面會存在可呼吸的氣體。緊急情況下,可以試圖向上尋找洞道內的氣室,並在裡面等待外部的救援。

但在大深度潛水時,極大的水壓會將洞道內的氣體極度壓縮,所以很難找到氣室。潛水員也無法像在開放水域潛水一樣,快速回到水面進行治療,因為尖利的岩石和狹窄的洞道會大大阻撓潛水員回到水面的時間。實際上,潛水裝備一旦發生故障或者氣體耗盡,潛水員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意識,無法再進行任何後續自救的操作。而在狹窄的洞穴內,器材的體積和數量都受到極大約束,無限備份這些器材的花費很高,也不可能實現。因此,若在洞穴內進行大深度潛水時發生緊急情況,自救是個幾乎無解的難題。

「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

新京報:有人覺得洞穴潛水是非常危險的運動,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杜雷:洞穴潛水是目前世界上幾大極危探險項目之一,目前應該是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翼裝穿越式飛行運動。對於洞穴潛水來說,不論是何種形式,都是一項容錯率極低、安全冗餘量非常小的運動,要麼不出事,出事的話直接就是喪失生命。洞穴潛水事故原因通常有幾種,最多的是沒有接受過或根本不知道要經過洞穴潛水訓練的人私自潛水進入洞穴,還有的是潛水者被水流壓迫帶向更深處或者被卡住、器材故障及使用不當等造成的事故。我覺得要以科學的、極其嚴謹的態度來面對洞穴潛水,不要拿其他潛水中所經歷的那些舒適、光怪陸離的經歷與洞穴潛水相提並論,不要憧憬著鑽過那些幽暗漆黑的洞道後,能有著另一個「桃花源」出現在眼前。

新京報:那為什麼還要冒著風險去嘗試這項運動?

杜雷:從探險的歷史來看,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隨著探險項目越來越豐富,人們的足跡出現在珠峰,也出現在水下。水肺潛水是一項裝備密集型運動,需要戴著設備在水下呼吸。人們根據想要潛水的環境不同,而發明出各式各樣的潛水裝備,也派生出各有所長的潛水認證體系。而大深度洞穴潛水用到的設備精密複雜,設備的價格比較高,因此比較少人涉足。

對探險者來說,去看到那些沒人領略過的景色,那些古老的化石和獨特的地貌,是有著巨大吸引力的。如果把設備和技術準備好,去到這些地方,也沒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危險,這個風險是可以通過技術和裝備的完善進行把控的。同時,洞穴潛水不僅是個人的探索,通過自身技術的不斷延展,也會吸引更多探險愛好者的加入,讓這項探險運動得以傳承,讓更多人懂得該如何安全地去滿足人類那源自本能的好奇之心。

潛水員在水中下潛。受訪者供圖潛水員在水中下潛。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在洞穴潛水時還需要注意些什麼?

杜雷:在那些幽深的洞穴中,存在著幾千萬年至上億年前就已形成的、極具科考價值的岩溶沉積物、生物遺蹟,這些都是珍貴且脆弱的信息載體,需要注意保護。有些潛水員在不懂這些知識的前提下擅自進入洞穴內,可能會在無意間將這些珍貴信息瞬間破壞。作為一個洞穴潛水探險者,真正熱愛這項運動的根源可能更深。他們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探索、測繪並記錄那些從未有人涉足的地方,或將收集到的信息交由專家共同研究,以求總結出前人從未獲得的知識與成果,將人類瞭解自然、認識自身的腳步一點一點挪向更遠的未來。

「韓頲是一個樂觀、穩重的人」

新京報:你跟韓頲是怎麼認識的?

杜雷:2019年,我跟韓頲因為參與電影《緊急救援》的水下拍攝認識,我們都在墨西哥片場的水下攝影組緊密合作。之後,韓頲也加入了中國探險協會,成為了我們探險球會的一員。韓頲的網名是「飛行貓」,大家喜歡叫他「老貓」,我喜歡喊他「貓爺」,這是老北京對人特有的一種尊稱。跟其他朋友相比,我們認識的時間不算長,但彼此相見恨晚。我與韓頲平時更多探討一些關於潛水的話題,也相互介紹過更適合對方做的一些探險項目。

新京報:在你印象中,韓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杜雷:我眼前一直浮現著他各種笑著的臉龐。他留著半長不短的捲髮,歪著頭衝我哈哈一樂,說到一些糗事時,他彎腰開懷大笑。韓頲是那種樂觀的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總是抱著樂觀的態度。他還是一個特別穩重的人,雖然在圈內算頂尖的潛水者,但並沒有「飄」,說話不緊不慢的,待人接物都非常誠懇。他不是那種追求打破紀錄的人,在離打破世界紀錄僅有不到9米的距離,他能忍住不再繼續下潛,安全返回水面。設身處地地想,這是我不能做到的。他更喜歡記錄那些在探險中遇到的神奇事物,這也是他後來參與很多國內外的科學考察項目,併成為中國科考潛水奠基人之一的原動力。

韓頲的日常照片。來源:中國探險協會官網韓頲的日常照片。來源:中國探險協會官網

韓頲曾在紀錄片中說過,「長期以來,我做好了自己回不來的心理準備,但很難做好身邊的人回不來的心理準備。」但我覺得,他說的另一句話更應該讓人記住,那是給所有探險者的忠告。韓頲說,「有些人是不適合技術潛水的,一定要如何如何,這樣的人會很危險。另一種就是,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的人。我經常說,洞潛同時也是一個放棄的藝術,你可以在任何時間放棄任何一次潛水,但是永遠不要放棄你自己。」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編輯 劉倩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