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青年返鄉深耕“稻田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秋收季的一天,30歲的章文傑一大早騎著電動三輪車,來到離家2公里的雙傑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他先要用植保無人機往地裡撒復合肥,為種植油菜做準備,再駕駛履帶穀物聯合收割機收割水稻,收割機作業的同時還能實現秸稈全量粉碎還田。
由於常年在地裡幹活,章文傑皮膚黝黑,頭髮蓬鬆,看起來不像“90後”,更像是一位鄉村“土專家”。他還有個絕活——可以手握遙控器同時操作五台無人機起飛給稻田施肥、噴藥。
這些天,他心情不錯,地裡產量一年高過一年。“收割種植的750畝水稻大約需要15天,今年預估畝均產量在1450斤左右,去年畝均產量是1300斤。去年開始試種的1.6畝的黑稻長勢也不錯,這個品種不用撒化肥、農藥,也能長得好。”章文傑介紹。
他是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黃村鎮安吳村人。高中畢業後外出打拚,曾在蕪湖市一家汽車企業從事技術工作,掌握機械維護的原理和知識。很快,他成長為車間“老師傅”,還帶著幾位學徒。通過努力在家鄉蓋了二層樓房,並娶妻生子。
2014年春節回家時,章文傑對家鄉村莊環境整潔、農村基層設施完善的變化感到驚喜。黃村鎮地處青弋江平原,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是涇縣的“糧倉”。但他觀察到,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再加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耕地出現了不少撂荒。看到農田里長滿的不是糧食而是雜草,他心頭一揪。
在章文傑童年記憶里,父親章凱芳對土地情有獨鍾。一入盛夏,村子裡滿目青綠,父親開著一輛手扶拖拉機在地裡“跋涉”,出門打工的人將土地無償委託給父親耕種,父親樂嗬嗬照單全收。耳濡目染下,章文傑13歲時就會開拖拉機,小時候經常幫助父母下地幹農活。
經過考慮,2014年,章文傑下決心回到涇縣黃村鎮安吳村,將家鄉良田種起來。妻子靳雙梅也辭去工作,回家和丈夫一道註冊成立了“涇縣黃村鎮雙傑水稻種植家庭農場”。“‘雙傑’的名字意味著我們夫妻倆想要成為帶領鄉親致富的豪傑,這也是我們從事農業生產經驗的初心和目標。”章文傑說。
章文傑剛回來時,水稻種得並不順利,沒有技術、缺少機械,全憑父親教他的傳統經驗,但成本高、產量低,遇到病蟲害發生,往往收入低於支出,頭三年,幾乎是年年虧損。
身體曬黑了,錢袋子卻沒鼓起來,周圍親戚都勸他放棄農業繼續外出務工。但不服輸的勁頭促使章文傑繼續在家鄉幹下去。他意識到,沒有技術就沒有好收成,沒有機械沒有好收益,“科技+機械”才能讓土地“生金”。
說干就干。他請教專家手把手指導,購買書籍、上網自學,還學習和實踐良種選購、土地改良、病蟲識別與防控、水肥管理等糧食生長每個環節的知識。有時,為了觀測水稻蟲害,他常常起早摸黑蹲在田里,一蹲就是三個小時,一次觀察就是連續一個月,全然顧不上蚊蟲叮咬。憑藉努力,他在一年內基本掌握了水稻綠色生產的技術。
章文傑至今記得,當時,他湊了3萬多元購買了人生中第一輛農機——收割機。農機出毛病時,會“癱瘓”在地裡,每當縣、鄉的農業技術員前來修理維護機械時,章文傑總是蹲在一旁遞上工具,邊學邊問。憑藉著過去機械維修的經曆,他瞭解各類農機的優缺點,從農機門外漢逐漸成為行家裡手。
為了更好適應本地生產的需要,他還花費三週時間,將收割機分別改造成開溝機和打田機,革除部分機械弊端,提高生產效率。
2019年1月,章文傑流轉了83戶農戶土地,開始規模化水稻種植。截至目前,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總體面積達750畝。由於對技術和機械精益求精地追求,他種的水稻產量高、質量好。2022年,750多畝農田總收入達90多萬元。
“我是惠農政策的受益者,購置農機也有補貼。在農村發展有希望、能作為。”在章文傑看來,技術上的進步,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鄉親們。他一直想為在外務工或體力較弱的農戶開展全程託管服務,有效減少農田撂荒的現實問題。
2019年以來,章文傑購買收割機、耕作機、無人機等農業機械15餘台套,為當地1000多畝水稻、油菜、小麥提供全程託管服務,覆蓋當地600多名農戶。他託管的土地只收取230元工本費,讓託管農戶不僅安心在外務工,也收到比自己種田還高的產量和收入。由於他的誠信經營和周到服務,當地主動找他進行農田託管的農戶越來越多。
眼下,章文傑基本實現種田全程機械化,從耕田、插秧到收割都不需要大量勞動力。農忙時節,會請村里脫貧戶前來幫忙幹活。周邊村民有農機壞了,一個電話他便上門免費維修。他也被涇縣農業農村局聘為水稻產業誌願服務隊成員,還曾獲評2022年宣城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涇縣青聯委員等稱號榮譽。
“我想通過自身努力,在當地示範推廣綠色、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章文傑自豪地說,運用農機能節約人力勞動成本、提高產量。比如,用機器收割水稻時,僅用半天便完成原本需要20多天的勞動量。
返鄉奮鬥9年,章文傑不斷向著創業的“稻田夢”邁近,未來,他決心在“科技通、機械精”上繼續發力,計劃在涇縣打造社會化服務聯合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生產服務。“在進一步提升技術同時,真正讓農民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更多人嚮往的地方。”
責任編輯: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