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奶奶」最後的牽掛

昨天15時18分,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病房,一位老人帶著深深的眷戀與不捨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76歲。她叫沈翠英,是上海第四聾啞學校退休教師,2008年曾拍賣一套上海房產,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450萬元建造愛心小學。通過《新民晚報》報導,沈翠英賣房捐學校的事蹟感動全國,「上海奶奶」成為當年抗震精神的符號之一,激勵著人們投身公益慈善。15年來,漸漸遠離光環與聚焦的沈翠英,一直在慈善道路上默默前行,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精力,矢誌不渝踐行公益理想,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董春潔  製圖董春潔  製圖

一 緣起

在老人離世前兩天,記者前往醫院探望了沈翠英,老人當時已經無法開口說話,進入生命的最後階段。兒媳施豔說,其實婆婆去年就被查出重病,經過手術一度好轉,但稍微康復她又急於投入工作,可能是因為操勞過度,病情再度惡化,沒幾天就進入彌留階段。「我們之前還一直在張羅,要為她舉辦一場公益慈善之路15週年回顧會,想讓老太太出席,讓她知道,她的付出、她的好,大家都會記著,可惜還是沒趕上。」

沈翠英的傳奇故事,要從2008年開始說起。5·12汶川大地震後,無數國人因為同胞受難心急如焚,沈翠英就是其中之一,每天看著新聞淚流滿面,只恨自己不能立刻趕赴災區抗震救災,滿心想著要為受災同胞做一些事情。施豔記得,那天婆婆突然來公司找她,說想向災區捐一所學校,需要的錢還挺多的,打算賣掉一套房,片刻的驚訝後兒媳表示了支持。

「過程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後來有人為此事創作劇本,說想要加一段兒媳婦強烈反對的情節,其實並沒有,我們全家很快就達成一致,同意捐房。」施豔說,一是因為那時家裡經濟情況還不錯,捐掉一套房不會傷筋動骨,二是她明白婆婆的性格,這位善良而固執的老人,決定要做的事情旁人很難勸說。況且她也認同婆婆的善舉,覺得很有意義。施豔當時就對婆婆說:「如果您把房子留給孫子孫女,您是他們的好奶奶。但如果您把房子捐給都江堰的孩子們,您就是千千萬萬孩子的好奶奶。」

最終,這套房產拍賣籌得450萬元善款捐贈給四川省都江堰市,用於建設抗震小學。此後,她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沈翠英專項基金」,募集各方善款,支援災後重建,幫助困難群體。這一義舉讓沈翠英成為全國矚目的慈善之星,無數媒體的報導與各種榮譽紛至遝來,「上海奶奶」自此成了她另一個名字,在中國慈善發展歷程上留下閃亮的一筆。

二 執著

隨著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學拔地而起,沈翠英的善唸得以實現。如果事情到此結束,她的晚年生活一定是輕鬆愜意的,但她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充滿艱辛坎坷,遠方是她此生不渝的奮鬥目標。

完成捐建不久,沈翠英又成立了一家上海聚愛實業公司,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為了幫助都江堰農民銷售獼猴桃。原因是她在捐建學校的考察過程中,得知當地唯一拿得出手的農產品就是紅心獼猴桃,但這種水果對冷鏈、運輸、銷售渠道要求極高,當地農民又缺乏相關資源,往往是獼猴桃豐收卻賣不出去,水果變質了就直接扔進江里。這個故事改變了沈翠英的一生,她決心投身助農事業,幫助都江堰獼猴桃打響品牌、打通銷路,讓農民增收致富,再用獲得的收益反哺公益慈善。

「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開公司做公益,似乎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一理唸過於超前,如何讓生意與公益完美融合,很難平衡把握。」施豔說,明知前路坎坷,婆婆還是義無反顧投身其中。她雖有顧慮,但當時看到躊躇滿誌的老人,家人們還是一致決定,全力支持她的選擇。

擔憂很快成為現實,為了保證獼猴桃品質對得起「上海奶奶」的榮譽,沈翠英堅持從育苗、種植、包裝、冷鏈、運輸、銷售全產業鏈親力親為,確保將最優質的紅心獼猴桃交到支持她的上海市民手中。但對於這個複雜的流程,沈翠英完全是門外漢,只能從頭學起,吃過的苦、踩過的坑不計其數,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虧損,全都由她承擔。

「我的婆婆以前是個特別精緻的上海老太太,廣場舞的明星,生活時尚小資。但自從接手獼猴桃銷售後,整個人都變得灰頭土臉,不是在田間鋤地,就是在埋頭分揀。運到上海的獼猴桃一時賣不掉,急得四處打電話求人,很多情況下只能自掏腰包彌補損失。」施豔說,家人和朋友們不斷勸說她要轉型改變模式,但沈翠英覺得,如果此時打退堂鼓,對不起向都江堰人民的承諾,她一定要把這條路走通。「她是一個異常執著的人,超出常人想像,否則也不會有捐房這件事。」

三 變故

為了扭轉局面,沈翠英開始嘗試林下種植,在獼猴桃樹下種植蔬菜,並養殖一些走地雞拓展產業鏈。這一理念不可謂不新,但現實卻是,雞把菜給吃了,然後又把獼猴桃樹給啄壞了,結果雞、蔬菜、獼猴桃全都沒養好。探索失敗的代價就是欠下大量債務,幾年前沈翠英不得不把自己名下最後一套房產賣掉還債。「這套房我住了20多年,本來以為可以一直住下去,現在看來不行了。」面對熟識記者的採訪,沈翠英忍不住流下了淚水。可是剛擦乾眼淚,她又精神奕奕地出現在公司,帶領著員工忙碌起來,她的熱情與堅持,也感染著身邊的人們。

「我不完全認同她做慈善的方式,但非常佩服她投身公益的初心。」楊一民是一位退休校長,7年前被「上海奶奶」的故事感動,成為了沈翠英的公益夥伴與摯友,多年來一直跟隨著沈翠英助學幫困,支持她以鄉村振興帶動公益慈善的理念。楊一民說,相識7年他們基本沒有一起吃過飯,唯一一次聚餐,就不久前,被她極力邀請到家中一聚,到了才知道沈翠英又生病了,這次非常嚴重。

去年6月,沈翠英大病一場,經過一場手術才被救了回來。但身體稍微好轉,她又開始忙著獼猴桃銷售。經過一系列的產業優化調整,以及多年積累的老客戶大力支持,沈翠英的公司已經實現了營收平衡,並且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長寧區還開設了唯一一家授牌的扶貧產品推廣點。「在她看來再加把勁,馬上就能扭虧為盈,公益事業再上一個台階,證明這麼多年她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楊一民非常理解老夥伴急切的心情,但還是勸說她放下工作好好養病。得到的回答是:「放心吧,沒什麼大問題,我至少還能幹十年。」

這樣的答覆在楊一民的意料之中。多年來他一直勸沈翠英轉變思路,不要單打獨鬥,要做快樂慈善,可持續的公益,可這位執拗的老太太總是不聽。和往常一樣,楊一民再一次選擇保留意見默默支持,可是沒想到僅僅數月後,沈翠英的身體情況急轉直下。

四 傳承

「我覺得,這次大概是撐不過去了。」幾天前,明顯感到體力不支的沈翠英突然對兒子說出了這句話,這是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可能已經快走到盡頭。兒子當場就哭了,證實了猜想的老太太一聲歎息:「哎,你們怎麼不早點告訴我。」

「婆婆是在埋怨我們告訴她太晚,讓她措手不及,還有太多事情需要操心安排。」施豔說,這幾天沈翠英時而清醒,時而昏睡,但凡醒來說出口的話沒有一句是交代自家的事。「上次捐贈的那批書都江堰學校的孩子們收到了嗎?」「新一季獼猴桃快要上市了,農場里有什麼問題嗎?」「老客戶又來下訂單了,你們一定要安排好哦。」

從幾天前開始,沈翠英的治療進入臨終關懷階段,強忍病痛的老人一聲不吭,這是她在用最後的堅強保持體面,再也沒有餘力開口說話了。唯一能令她眼前一亮的只有一句話:放心吧,您的事業後繼有人。

目前已經確定繼承沈翠英公益事業的,是她的孫子朱紀扉。原本已經準備留學的他,決定成為奶奶公益事業的繼承人,成為一名「慈三代」。沈翠英名下的社會公益組織將全部由他接手管理。「捐房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孩子,對奶奶堅持做的事情理解也比較有限。」朱紀扉說,這幾天他跟著父母四處奔波,為奶奶籌辦慈善之路紀念活動,接觸到許多奶奶的同事、朋友和受助人。從他們的口中,才知道一直風風火火的奶奶一路走來多麼不易。

「我現在的初步想法是,先把奶奶目前的公益慈善事業維持好,在這基礎上看看哪裡還能再提升。」朱紀扉說,這些年他親眼看到奶奶不顧年邁四處奔波,整個家庭對此鼎力支持,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只為守護「上海奶奶」的榮譽,踐行當年的誓言,完成心中的理想。公益慈善,已經成為一家子共同的信條,作為家中的長孫,承擔這一使命責無旁貸。只是他還無暇思考如何實現,陪奶奶走完最後時光,是當下唯一能做的事情。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退休教師,機緣巧合之下開啟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種下了公益的夢想。」朱紀扉說,奶奶的公益慈善之路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但絕對已是全力以赴,傾盡一切投入其中,用最大的善良與熱忱回報社會。而所有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都將化為寶貴財富,為後人指明方向,激勵大家完成她未竟的事業。

那天,朱紀扉來到病床前,俯身在沈翠英的耳旁輕聲說道:「奶奶辛苦啦,放心休息吧,今後的事情就交給我了,您做得很棒,真的特別棒。」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