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o”怎麼讀很重要|新京報專欄
近年來,許多家長髮現老師教的拚音讀法和自己當初學習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了:原先的拚音“o”讀“窩”,現在卻要讀成“喔”。
9月27日,有家長帶著這個問題在山東省教育廳網站“留言諮詢”欄目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現在的小學生語文“aoe”中間這個o為啥讀“ao”?
9月28日,山東省教育廳內設機構——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回覆:o,單韻母,是舌面後半高圓唇元音,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為:上下唇攏圓,舌頭後縮,舌位半高。
根據《漢語拚音方案》,單韻母o可以參考“喔”的發音。回答者還提醒,喔是多音字,諮詢者可以在通過百度搜索“喔”,點擊第二個拚音“ō”聽一下發音。
為什麼同一個標音符號,會出現兩種讀音的現象?到底是誰錯了,又錯在哪呢?
複雜的語音演變
其實,對於《漢語拚音方案》中單韻母o的發音問題,學界早有討論。先說說什麼是單韻母,單韻母即單元音韻母,黃伯榮廖旭東版《現代漢語》說,由單元音形成的韻母叫單元音韻母。而單元音是指發音時口形(包括舌位、唇形、開口度)始終不變。
這就是說,如果按照o[uo](讀成“窩”)來發音,很明顯沒有搞清楚單韻母的定義是什麼。因為,[uo]是複元音韻母,而複元音指的是發音時舌位、唇形都有變化的元音。複元音韻母的發音特點是,從一個元音的發音狀況快速向另一個元音的發音狀況過渡,舌位的高低前後、口腔的開閉、唇形的圓展,都是逐漸變動的。
而且,對初學者而言,在後面學習複韻母uo[uo]時也容易產生困惑。由此觀之,很多人當初按照o[uo]來發音是大有問題的。
可是,如果按照o[o](讀成“喔”)來直接發音,那跟在唇音聲母b、p、m、f後面的韻母o,很多人便會發成bo[bao]、po[pao]、m[mao]等,很難掌握正確發音。這也是有問題的。
因此,在o的普通話實際教學中,主要有三種教學主張,一是主張單念時讀[o],拚合時讀[uo];二是主張統一讀為[o];三是主張統一讀為[uo]。
問題來了,唇音聲母后面的韻母真的是單韻母o[o]嗎?學界就此曾有過許多探討,不少學者認為,普通話單元音o[o]當與唇音聲母相拚時,發音具有明顯的動程。
究其深層原因,可以從語音演變的角度找到答案。威妥瑪《語言自邇集》系統記錄了19世紀中期的北京官話音系,與威妥瑪北京官話音系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從19世紀中期以來,單元音o在北京音系的韻母系統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主要表現為,現代漢語普通話音系中o的“活性”大大降低。19世紀中期,由單元音韻母o組成的韻母活性極強,開齊合撮四呼(傳統音韻學按開頭元音的發音口形,把韻母分為“開、齊、合、撮”四呼)俱全,並且在當時的音系中存在單元音韻母o與複元音韻母uo的對立。uo韻母在當時拚合能力不強,而如今單韻母o的拚合能力逐漸降低,而uo的拚合能力不斷增強。
面對如此複雜的語音演變,別說是小學生,即使是教師,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恐怕也難以知曉並理解。
字母代表語音,但不等於語音
那麼,讀作[buo]的bo為什麼不直接寫成buo呢?因為《漢語拚音方案》在設計之初,為了方便書寫與認讀,製定了不少特殊音節的改寫與省寫規則,在bo和buo兩種拚音形式中,從節省字母用量考慮,採用了注音符號的省略寫法。
周有光先生曾在《漢語拚音方案的製訂過程》中有所解說:“北拉‘波’寫‘bo’,‘多’寫‘do’。拚音‘波’寫‘bo’,‘多’寫‘duo’。有人建議一概按照北拉寫法,可以節省字母。又有人建議把‘波’也寫成‘buo’,統一規格,符合原理。方案委員會研究之後,決定採用注音字母的傳統寫法。”
從語音學上看,為什麼buo可以省略為bo,因為漢語的音節聲介結合非常緊密,u是一個圓唇元音,於是,u的圓唇特徵就因協同發音而跟聲母和韻腹結合在一起了。
回到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同一個標音符號會出現兩種讀音?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是發音問題,一個是書寫問題。
我們需要認識到,《漢語拚音方案》是一套採用羅馬字母拚寫、拚讀漢字漢語的書面符號系統,字母與語音的關係就是書面符號與語音本體的關係。字母代表語音,但不等於語音,由於字母的限制以及拚寫設計的要求,有時同一個字母需要表示不同的語音,而不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同一個語音,甚至有字母而並不表示語音,沒有字母卻有語音。
所以,字母的拚寫形式不一定與實際語音完全吻合,不可能做到全部字母與語音之間都是一一對應的關係,這是國際通例。
尤其是對普通話的教學者來說,應該確立一個基本觀念:不能把教漢語拚音與教普通話語音簡單地等同起來,不是照著字母教語音、照著字母學語音,而是透過字母教語音,透過字母學語音,要透過字母和拚寫形式,結合實際語言講清語音事實。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漢語拚音方案》指導注音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作用。
撰稿 / 趙清源(專欄作者)
編輯 / 徐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