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心》以醫生的理性與世界碰撞呈現人間悲歡|主創談

《問心》是以醫療為背景的現實題材劇集,以現實案例為藍本反映社會情緒、折射人間百態,呈現出國內醫療環境的真實面貌。日前,該劇導演黎誌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從看劇本開始就對這部作品情緒共鳴很大,在一個一個單元案例里,可以看到人生百態,同時又關注著三個主人公各自的命運。

周筱風、林逸、方筱然三位心臟科醫生一起為病人想辦法。

故事

核心在單獨案例的「人」身上

《問心》講述了周筱風(趙又廷飾)、方筱然(毛曉彤飾)、林逸(金世佳飾)三位心臟科醫生機緣巧合下,在東立醫院心臟中心相遇。三人因專業背景、職業理念不同而產生摩擦碰撞,隨後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逐漸磨合達成默契,最終在生命戰場並肩作戰、醫人醫己的故事。《問心》的故事集中發生在心臟科,在黎誌看來,醫療題材能被表現的方方面面切入口很多,而心臟科既有心外科的刀光劍影、做外科手術開胸的緊張刺激感,也有心臟內科更為內斂修煉的內功展示。「兩個科室從氣質、調性、風格上都有很大的區別,林逸和周筱風兩個主人公分別是兩個科室代表,身上的色彩精準分明,在戲劇創作上具有天然的戲劇性。」

雖然劇中展現了一個又一個醫學上的疑難雜症,黎誌坦言,《問心》的核心出發點還是在單獨案例的「人」身上,以及幾位醫生的成長,「在這部劇中,甚至會看到原來在醫院里已經很熟悉的人,突然有一天,他在某件事情中變成了一個單元的主人公,我覺得這就是生活里的另外一種真實。」

拍攝

實景搭建了一座「三甲醫院」

黎誌表示,拍攝現實題材作品,主創團隊都是希望儘可能還原真實的生活,在真實的生活里找到戲劇空間,找到大家關注的共同情緒。《問心》作為一部醫療題材作品,黎誌依然希望在保持真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再去構成創作訴求。《問心》從劇本階段就有醫療顧問一直在把關,在創作階段,創作團隊曾走訪過「十餘家」三甲醫院;深度採訪超50位醫護,與心內心外病患家屬聊天,融入醫院和醫生日常,劇本中涉及的手術方案,導演組都會和醫療顧問反復討論確認。黎誌表示,在開拍之前,主創已經做了大量實地調查工作,「比如醫生日常說話的語速都是不一樣的,心外科的醫生說話語速通常會比較快、比較急,心內科的醫生相對就會慢一點,聲音小一點。」

此前很多國產醫療劇因為過分追求畫面美觀,以至於牆壁和地板都白淨得能反光,反而沒有現實生活氣息。《問心》為了追求三甲醫院的「日常感」,並沒有選取寬敞明亮的場地拍攝,而是實景搭建了一座「三甲醫院」。其中,心臟中心科室及ICU攝影棚佔地3000平方米,醫院外景(辦公樓、急診樓、心臟中心樓)佔地5000平方米,共計8000平方米。劇組搭建了三棟樓圍起來的醫院花園,樓里也有很多獨立的使用空間,包括診室、辦公室、住院部、監護室、胸痛中心、搶救室、各種掛號的公共空間等,吊臂、呼吸機、微量泵、心超儀、麻醉機、醫療床等常規機械設備近200台,還租用、借用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大型高科技醫療設備。

在「醫療」內核下,《問心》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切口,直面大眾關心和共鳴的社會現象和複雜的人性,將底層困境、職場壓力、家庭情感矛盾等問題一一拆解,透過劇中人的努力與掙扎,傳遞解決問題的正向可能。在黎誌看來,全劇沒有刻意去渲染生老病死的「悲傷」情緒氛圍,反而希望劇集在畫面里傳遞出一種透徹、清新的風格。黎誌表示,首先醫院的客觀環境是這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燈火通明的,要讓去看病的病患覺得醫院里是無死角的,才會比較踏實、安心。在拍手術場景的時候,調性又很像動作片,在劇本中就兩三行字,可是要拍很長的時間,「每一個鏡頭都要拆分得非常細,鏡頭要動起來,切換要快起來,用鏡頭的呼吸急促性去烘托手術過程中的情緒氛圍。」

表達

沒看到過這樣的人物不代表他不存在

劇中,理念和性格不同的醫生捍衛規則與挑戰規則,不斷地交鋒與聯手,同時三位醫生主角互相治癒。黎誌坦言,他希望讓觀眾看到,醫生也是普通人,脫掉白大褂之後,他們也會面對自身的問題,他們也是患者,也有心病、潛在家族病史以及遺傳風險,「我們不是為了神化醫生這個職業,也不是為了去烘托,或者說是去渲染一個職業,我希望能夠分享給大家一個真實的普通人,展示出這個人職業以外的困境。因為他們穿上了白大褂,又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叫做醫者不自醫。這個人物身上所有的命運流轉,本身也是主人公戲劇性的一部分。」

劇中,金世佳飾演的林逸作為一名副主任醫師,剛剛進入醫院,就不顧一切挑戰主任醫師的權威,既傲慢又偏執,一副「麻煩友青」的樣子,因此也引發了不少網民的爭議。對此,黎誌表示,一開始他也覺得這個(設定)有點失真,但是後來他想,自己沒看到過這樣的人物不代表他不存在,「而且他該不該存在,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黎誌坦言,劇中並不是要宣揚林逸做的「任性」是對的,在劇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他突破規則做事情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罰,也有可能職業生涯就此終結在這個位置,「這可能是一種期許或者是願景,我們希望有一個奮不顧身的醫生,所以從這個出發點上,我們也願意更好地去豐滿這個人物。」

金世佳飾演林逸。

【對話】

林逸的行為符合這個人物的行為邏輯

新京報:在你看來,趙又廷、毛曉彤、金世佳三位主演分別和劇中人物有哪些氣質符合?黎誌:每一部項目在進行選角工作的時候,都有一部分是我們的主動性,也有一部分是命運的安排,這是很玄妙的。金世佳之前我們合作過很多次,他生活里就是很無邪、純真的樣子,甚至有時候有一點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我們都說他就是天然的林逸。趙又廷我是第一次合作,我們在第一次見面聊天的時候,我就發現他有極強的邏輯性,他做事情、說話表達都非常井井有條,特別像周筱風,他身上的嚴謹和條理也特別像一個心內科醫生。毛曉彤生活里也是那麼的愛笑,有時候我也分不清哪個是她本人,哪個是人物,她跟這個角色之間特別親近。這幾位演員在籌備的時候給了相當長的時間跟劇組在一起,去醫院實習,他們去觀摩手術,去練習所有的動作細節,這樣才會有他們坐在醫生辦公室里不違和的「貼臉」。新京報:現在回顧《問心》整個創作過程,最大的挑戰來自哪裡?黎誌:最直接的就是專業領域的困難,整個團隊都是門外漢。美術、道具、服裝,所有的部門都需要在專業領域去做文章,它是一個基礎難題。對我來說更往上一層的困難就是,那些案例里所有專業性的邏輯,怎麼能夠用視聽語言的方式,能夠用影像化的方式讓普通觀眾也能看懂,這些都是在拍攝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和案頭工作的。新京報:這部劇叫《問心》,其中有很多醫生或者患者傳遞自身內心情緒的鏡頭。怎麼拍攝這種情緒飽滿的場面?黎誌:首先我最依賴的就是演員,在鏡頭裡能夠把那份情緒和情感傳遞出來。我們也要通過鏡頭調度跟景別設計來配合表演,我一直很看重的就是以景抒情,要把人物置放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里,在這個情感後面,我是不是要接一組什麼樣的空鏡、一組什麼樣景色的鏡頭來延展在演員身上所產生的情緒後續,讓這個後勁再持續一步。我會跟演員一起去討論表演上的空間,未必要以悲寫悲,未必要以笑寫樂。可能會反著去處理一種情緒,同樣是哭,我們應該怎麼去表現這一場,是更委屈的哭還是更怨念的哭。而且我特別願意看演員近似於靜止的表演,這些看似於靜止的表演中往往藏著一些微表情,而這是我們可以拿鏡頭去放大,並且在解讀的時候有多義性,它不用明確的台詞,就是簡單的幾個動作和眼神,但是觀眾能感受到那一份情緒。

導演表示選角有一部分是命運的安排。

新京報: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不管是醫療劇還是都市劇,「懸浮」是這幾年常見的一個評價。《問心》要通過什麼樣的細節展現,才能更讓觀眾信服故事的真實性?黎誌:沒有辦法因為某一個細節的呈現就讓觀眾覺得不懸浮了,我覺得這不是一部作品能夠解決的問題。我自己追求的首先是外部形態上,諸如空間、環境的真實,比如劇中林逸的家,因為他哥哥一直是患病的狀態,家裡堆滿了醫療器械,他們家裡的收入也不多,都拿來給哥哥治病看病,所以那個家非常逼仄擁擠,只有一個臥室讓給了他侄子,林逸是住在陽台上的。再比如醫院的過道,住院部的過道也是可以搭得更寬敞,我們很多大型的移動設備、軌道都會更方便在裡面活動,鏡頭可以更舒展,但是我們在採訪過所有的醫院以後發現,醫院的過道不會那麼寬,所以即便不方便於拍攝,在這方面依然要去保留真實性。醫院要求監護室里所有人都要戴口罩、戴帽子。雖然對演員的表演是極大的折損,看不到他們臉上有表情,從真實性的追求上來說,我們依然寧可捨棄表演的部分,也要追求真實。另外就是情感和邏輯的真實,比如一開始對於林逸的一些行為,我是覺得欠真實性的,真實的醫生會這樣嗎?一個有年資的醫生怎麼會這麼不管不顧,怎麼會完全無視規則?但是後來我在接觸了很多醫生,對這個職業做進一步探尋的時候發現,我們對於醫生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在這個群體里有大量非常有個性的人存在,林逸的這一部分行為是不符合我的行為邏輯,但他符合了林逸這個人物的行為邏輯。林逸是一個有豐富前史的人,觀眾逐漸會一點點看到他所有行為的內幕,他做出這樣的行為,完全是在情理之中。這是情感和行動邏輯的真實。我覺得把這兩點做到了以後,也許就能解決懸浮感的問題。新京報:這部劇以醫療為深入現實的切口,希望以此表達什麼?黎誌:我希望通過醫療這個切口,在醫生和觀眾之間建立一種連接,可以重新去審視一下醫患關係,它某種程度上摺射的是我們和生命的關係,我們要怎麼面對生離死別的問題。在這部劇里,我不會刻意去高度讚揚誰,或者否定誰,儘可能讓大家在一個個故事里去感受每一個個體,以醫生的理性去與感性的世界碰撞,來呈現我們人世間的悲歡,同時也給觀眾留有思考的空間,這是更大的意義。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