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去的婚禮紅包,糾結著多少人情

視覺中國供圖視覺中國供圖

    「十一」假期結束了,我的錢包又癟了。清點起來,從中秋到國慶,再到長假末尾,我和家人一共參加了3場婚禮,加上另外3場因為時間衝突無法趕赴的婚禮邀約,我們足足送出了6個紅包,每個紅包的禮金,至少也有1000元。放完假上班那天,正好是薪金日——看著到賬的薪金,再看看上個月的信用卡賬單,結餘下來的錢,還不夠填補這個假期送出去的一半。

    總額將近萬元的禮金,一份份由我親手遞出,要說一點都不心疼,肯定是自欺欺人的謊話。但是,從情理、道義上看,這幾筆婚禮紅包形式的人情支出,也沒有哪筆是我們不該出、不必出的。6對邀請我們赴約的新人,有5對都參加過我和妻子的婚禮,送給他們的紅包,只不過是還過去的人情。餘下的那對,新郎是我幼時極好的玩伴——當時沒請人家參加婚禮,本就是我虧心,如今故友發來請柬,豈有不共襄盛舉、隨上份子之理?

    「黃金週」的名號,聽著就很旺財運。不過,對大多數年青人而言,一個黃金週過下來,散出去的「黃金」,往往要比賺到的多得多。每年的十一假期都是婚禮高峰,還有不少前兩年因為新冠疫情沒辦成婚禮的新人,主動將這樁大事挪到了今年。而且,越是二三十歲,社交圈中正值婚齡的朋友越多,對進入社會不久,積蓄還不算豐厚的年青人而言,簡直就是一記定製款的「人情暴擊」。

    當然,多數情況下,參加婚禮都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而且,當代年青人的社交習慣越來越「直」,很多人都學會了拒絕那些不熟的人發來的婚禮請柬。從理論上講,既然結婚的都是好朋友、真朋友,給點禮金,又有什麼好糾結的呢?但是,人們總說「友誼無價」,但在一定程度上,婚禮紅包這檔子事,實在太像是在給友誼「明碼標價」了,因此難免令人難受、糾結。

    給紅包的人會糾結:某個老同學給1000元是不是就夠了,這樣對得起我們多年交情嗎?那個大學舍友和我很鐵,我想多給一些,可是其他舍友結婚我沒給那麼多,會不會「不患寡而患不均」?某個朋友的婚禮在很遠的城市舉辦,趕過去要花不少旅費,我能不能少隨點份子,或是乾脆不出席,用微信多打點錢?

    也別以為收紅包的人就不會糾結——辦過婚禮的「過來人」,肯定都懂個中滋味。當年某個朋友結婚,我包了2000元紅包,怎麼這次對方出席我的婚禮,只回了1000元?提前一個多月,就給某個以為關係很好的同學發了邀請,怎麼對方不僅不出席,還只用手機發來500元禮金?還有朋友不知何故,出手特別闊氣,送來的禮物價值數萬、遠超預期,讓人不知如何「報答」是好……總而言之,對方給多給少,也都有讓收錢者發愁的理由。

    這些關於金錢的糾結,看起來很俗氣。不過,親身經歷告訴我:那些與金錢無關、看似純粹的「人情債」,可能比禮金問題還要讓人頭疼。我有一位朋友,結婚時邀請了一個很好的閨蜜當伴娘,還請她在婚禮現場致辭發言。結果那位閨蜜結婚時,不僅沒給我那位朋友安排任何特殊角色,連請柬都是提前3天才發來的。兩個人的友誼,瞬時就遭遇了一場嚴峻考驗。還有一次,我本來都答應了要參加一場朋友的婚禮,結果當天臨時有推不開的事情,只能給朋友連連道歉,但在朋友的回覆中,我明顯感受到他不開心了,讓人心中很難釋懷。

    有人或許會說:既然婚禮裡面有這麼多麻煩事,以後改改婚俗,紅包也不用給了,不就好了嗎?但是,且不說傳統不可能說改就改,就算真的能改,這也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牽絆變淡,未必全是好事。只要和對方關係夠好,給出紅包時,那種快樂的幸福感,可能遠超金錢本身;收到紅包時,雖然知道其中很多錢之後都要用其他形式還回去,還是會感受到大家的美好祝願。

    沒人喜歡糾結,但只要這些傳統習俗里蘊含的積極意義依然存在,我們就很難徹底將其放下,因此不得不學會處理各種現實場景,與複雜的人情世故同在。但是,我們可以試著用更輕盈的心態面對糾結:既然選擇接受人情世故的約束,不妨少些精神內耗,把該做的事做了就好;反過來說,如果某些糾結真的令人那麼難受,或者財政狀況已經入不敷出,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與現實需求,其實也沒有那麼難。

林樹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1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