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李嘉琦:從自信到自洽丨人物

不管是早期的短影片,還是後來的影視劇,抑或社交平台,「小辣」李嘉琦給人的印象都是自信滿滿的。但在新近收官的網劇《蘭閨喜事》里,她卻飾演了一個大家庭里不自信的「小透明」——春佩蘭。佩蘭默默幹活,小聲說話,照顧了家裡所有人的感受,唯獨忽略了自己。李嘉琦說,演佩蘭其實就是把自己性格里不為大家所知的內向的一面外化表現出來。

在過去的一年里,李嘉琦經歷了一段自我認知的過程,她發現自己沒想像中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 受訪者供圖在過去的一年里,李嘉琦經歷了一段自我認知的過程,她發現自己沒想像中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 受訪者供圖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兒討好型人格在,很多時候都寧願自己受點兒委屈。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是春佩蘭。」

用李嘉琦媽媽的話說,她從小就「要尖兒」,做什麼都想做到最好。從短影片領域走入主流影視劇觀眾的視野之後,她更是玩兒命工作,三年多的時間里出演了很多部影視劇。知名度提升的同時,更多的批評聲也隨之而來,去年來得尤其猛烈。她陷入巨大的精神痛苦,開始反觀自省:「之前我活在一個對自己理想狀態的想像里,其實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經歷了一些事再去反思,才發現我沒自己想得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

認識自己是很難的事,但今年她的確有了大的改變——做事情依然認真,但不像以前那樣執著於結果了;她變得更能接受自己,不管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可以不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了;自信依然在,但和之前也有所不同了。「以前的自信是因為太單純,對自己認知不清,現在我的自信是一種自洽,更能接納自己了。我覺得這是今年我的一個很大的成長。」

人人都是「春佩蘭」

李嘉琦也和朋友探討過性格多元的話題,覺得在日常生活里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兒佩蘭式的討好型人格在。

《蘭閨喜事》里的春家四姐妹,大姐錦榮喜歡穿衣打扮,執著於嫁個好郎君;三妹剛直不阿,喜歡用辯論來弘揚真理;四妹可靈愛替人出頭,一心想當懲惡揚善的大俠。她們都有著鮮明的個人性格,唯有李嘉琦飾演的二姐佩蘭生活節儉、老實肯幹,承擔了洗衣做飯打掃等大部分家務,卻鮮少有自己的訴求,是大家庭里最容易被忽視的「小透明」。這部家庭喜劇里,多數的「笑點」不在佩蘭身上,但她和每個角色都能產生化學反應,烘托喜劇效果。

過往的喜劇表演里,李嘉琦擔當的多數是大姐錦榮那樣性格外放的角色。現實生活中她在家裡跟媽媽相處,也更像劇里的大姐和春夫人,比較平等、沒有代溝,能像朋友一樣去聊天、商量事情。但佩蘭不一樣,她整個人在春家的環境里處在一個往內收的狀態。李嘉琦說,塑造佩蘭這個喜劇人物是有點兒難的。「因為很難拿她那個勁兒。導致我在拍攝的三個月裡,一直都處於佩蘭的狀態里,跟誰說話都是小聲的、小心翼翼的。」

在網劇《蘭閨喜事》中,李嘉琦飾演的佩蘭是個在家族里容易被忽視的「小透明」。 受訪者供圖在網劇《蘭閨喜事》中,李嘉琦飾演的佩蘭是個在家族里容易被忽視的「小透明」。 受訪者供圖

劇中有場戲是佩蘭過生日,但家裡人好像都忘記了當天是她生日,只顧著忙各自「重要」的事情。佩蘭既難過失望又感到很委屈,卻還要打起精神像往常一樣微笑著操持家務、照顧家人。作為旁觀者的路不平(任豪飾)都忍不住為她抱不平,也怒其不爭。很多觀眾都對這場戲產生了共鳴,覺得佩蘭怎麼只知道默默忍受,不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跟家裡人說出來呢?連李嘉琦的媽媽看完這場戲也很生氣,母女倆躺在床上聊劇的時候她就提問:「你(佩蘭)怎麼就不說呢?!」

佩蘭過生日這場戲,李嘉琦自己也超級有共鳴。她本身是一個不太在乎儀式感的人,自己過生日的時候也不想麻煩大家。可是到了生日前一天的零點她還是會捧著手機,期待著誰會給自己發來祝福生日快樂的微信。要是生日那一整天都沒有等到特別好的朋友的微信,她會忍不住發條微信問:「哎,你發現沒,24號(李嘉琦的生日是8月24日)了耶!」在她看來,大家在意的其實並不是生日本身,而是在那一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對自己的在乎。

無論在綜藝節目里,還是社交平台上,李嘉琦給人的印象都是自信外向的、擅長活躍氣氛的,與《蘭閨喜事》里的春佩蘭截然不同。但實際上,她的性格里也有佩蘭的一面。「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大家平時看到的自信也好,健談也好,都只是我性格的一部分。但我性格里還有另外一面,不是大家經常能看到的,比如內向、社恐。她的經驗是,一個內向的人,鉚足勁兒是可以把自己變得外向的,但這個狀態需要「充電」。她曾經在一個很大的飯局上,用抽離的客觀視角觀察過自己。「我是那種忽然間一頓暢聊、一頓幽默,來幾個爆梗,讓大家哈哈大笑。等場子熱起來了,我就盤腿坐在椅子上,進入一種發呆的狀態。這時候大家也不會注意到我。過一會兒,我忽然又來勁兒了……」

塑造佩蘭這個喜劇人物,相當於李嘉琦把自己性格中大家看不到的那一面外化地演出來的過程。她也和朋友探討過性格多元的話題,覺得在日常生活里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兒佩蘭式的討好型人格在,在和家人、朋友相處時寧願自己受點兒委屈。「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是春佩蘭。」

「真聽真看真感受」

「我喜歡競技,也很享受比賽的感覺,覺得很刺激。比賽的那種壓力可以讓自己迸發出不一樣的能量,我可以在裡面收穫很多東西。」

李嘉琦並非表演科班出身,一開始從拍喜劇類短影片入行,積攢了不少人氣。隨後在2019年、2020年,連續參加了《演技派》《演員請就位》兩檔競演綜藝,被更多的主流觀眾認識,出演影視劇的機會也多了起來。2020年至今的這三年里,她出演的作品中既有大製作的電影,也不乏小成本的劇集,她的角色既有客串,也有擔綱主演的。通過這些作品,她逐漸從短影片「網紅」變成了一名真正的演員。在李嘉琦成長為演員的這條道路上,《蘭閨喜事》的導演李亞飛是和她一路同行的夥伴,他倆互相認識已經八年。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李嘉琦在重慶大學讀大四,需要出去找機會實習,正好找到了李亞飛當時就職的公司。「我是非科班出身,沒學過表演。他(李亞飛)呢是科班出身,但畢業後沒做導演,去賣玩具了,從2015年開始拍一些新聞紀實類的影片。我倆碰到的時候處於一種什麼狀態呢?我什麼也不懂,他呢,一知半解。但是我特別聽導演的話,他說什麼我就做什麼。現在我還經常說他是我的表演啟蒙老師。」一起拍了兩年短影片,李嘉琦出去接演影視劇了,李亞飛則進入了創作狀態,後來兩人合作了《生活對我下手了》系列;此後又各自發展,再交集……直到《蘭閨喜事》。「我倆一直是一起成長的,很有默契。」

在表演學習方面,李嘉琦認為自己是個實踐派。雖然上過表演課,但她感覺幫助不大,反而參加兩檔競演綜藝的經歷,讓她對錶演的認知有了質的飛躍。比如她以前聽說過表演要「真聽真看真感受」,但並不理解那究竟是什麼意思。參加《演技派》時,有個表演要求她跟昌隆即興演出,跟著對方的反應去演。等待表演的時候,她感覺血液從腳底往頭上飛快地流動,心臟在狂跳,最後心一橫:管它呢,推門就演吧!結果演的過程很投入,完全忘了旁邊還有人。「那種感覺很神奇。演完後,(張)頌文老師評價說:‘小辣會真聽真看真感受’,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啊!我可能更適合先實踐,再去看一些理論,直接看表演理論我是看不懂的。」

在真人秀《五十公里桃花塢》中,李嘉琦收穫了好多的新朋友(左起:汪蘇瀧、李雪琴、李嘉琦、徐誌勝)。 圖片來自其微博在真人秀《五十公里桃花塢》中,李嘉琦收穫了好多的新朋友(左起:汪蘇瀧、李雪琴、李嘉琦、徐誌勝)。 圖片來自其微博

李嘉琦喜歡競技感。這三年里她參加的綜藝節目以競賽類的居多,包括《演技派》《演員請就位2》《超新星運動會》等,其他的還有社交類的如《五十公里桃花塢》等。「我跟經理人說過,我喜歡的綜藝要麼能讓自己收穫新東西,不管是知識、技能,還是朋友,《五十公里桃花塢》屬於能收穫新朋友的;要不就是競賽類的,我喜歡競技,也很享受比賽的感覺,覺得很刺激。比賽的那種壓力可以讓自己迸發出不一樣的能量,我可以在裡面收穫很多東西。要是沒有《演技派》的壓力,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什麼叫‘真聽真看真感受’。」

通過參加表演競技類綜藝,讓李嘉琦(右)體會到了所謂的「真聽真看真感受」。 圖片來自《演技派》官微通過參加表演競技類綜藝,讓李嘉琦(右)體會到了所謂的「真聽真看真感受」。 圖片來自《演技派》官微

和前兩年相比,李嘉琦今年的工作量有所減少。去年她有四部劇集播出,今年已過去四分之三,《蘭閨喜事》才是她主演並播出的第一部劇集。被問起今年在工作上會有什麼取捨,她先習慣性地幽默自嘲:「會的,客觀上找我的活兒減少了嘛,哈哈。首先喜劇的話,希望跟一些誌同道合的人合作。因為喜劇比較個人化,兩個人笑點不一樣,對喜劇的理解就不一樣。觀眾如果笑點跟創作者不一樣都會難受,更別提演員和導演之間了。如果大家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合作起來太難受了。」喜劇之外的類型,她會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不會讓自己像前幾年那樣特別忙了。「我前幾年忙得有點兒不太正常,必須每天有事情做才得勁兒。今年反而覺得工作和生活都是需要的。閑下來我就回家陪父母、約朋友,去幹一些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節奏對我來說很舒服。」

對 話

李嘉琦:經歷過事情,成長會很快

採訪李嘉琦的過程中,她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今年」——今年沒有那麼有上進心了,今年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隨緣,今年沒有那麼怕談死亡了……過去的一年經歷了很多事情,陷入痛苦的漩渦又終於走出來之後,今年她的確有了很大的改變,認識到自己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糟,能夠接納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了,心境也隨之變得平和了。「人生就是這麼神奇,可能前面十年都沒有這一年成長得快,所以人還是要經歷事情的。」

新京報:感覺你是很敏感的,很在乎別人的想法,這種狀態有改變嗎?

李嘉琦:一個人認識自己就很難。我是忽然有一天認識到自己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了,太去想讓這個場面周全完美了,其實這樣會搞得自己很累,因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周全的。認識到這點之後,我又陷入了另一個誤區,想改變自己,也很焦慮。因為人性格的內核兒一旦形成了是很難改變的,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接受自己。我覺得能夠接受自己,對今年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成長,內心很多時候就能放鬆了。現在再以抽離的視角去看自己想要周全完美的某個場合,我就會提醒自己:「都OK的,沒有人會關注到的,讓自己放鬆一點兒。」

新京報:一個很在意別人想法的人恰好進入娛樂行業,內心會經常很糾結嗎?

李嘉琦:對。我舉個例子,就是評價這件事情。之前沒那麼多人知道我的時候,能關注到我的人都是因為喜歡才會去看我的一些影片。那個時候能收到的評價都是說喜歡我,覺得我的東西是好笑的。被越來越多人認識之後,就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了。我在去年的時候還是非常痛苦於這件事情(負面評價),那個情緒就像漩渦一樣,讓我走不出來。後面我慢慢想開了,到現在我已經練就了一個能力,看到罵我罵得很難聽的話,我需要兩分鐘的冥想,就能走出來了。

李嘉琦以前對很多事的看法都很單純,但在經歷了一些打擊後,反而有了一個反思自己的契機。 受訪者供圖李嘉琦以前對很多事的看法都很單純,但在經歷了一些打擊後,反而有了一個反思自己的契機。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去年走不出來是因為參加《五十公里桃花塢》帶來的一些負面評價嗎?

李嘉琦:去年是一系列事情,接二連三的打擊。我以前對世界的理解一直很單純,對自己評價也很好,其實是活在了一個對自己理想狀態的想像里,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經歷了一些事之後去反思,才發現我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好。後面再學習,發現我也沒有別人說得那麼糟。對我來說這是好事情,能夠更加客觀、理性地去認識自己,在這過程中內心變得強大了,因為以後肯定會有更多挫折和困難要面對。我覺得以前我自信是因為太傻,太單純,對自己認知不清,現在的自信是一種自洽。

新京報:走出來的一瞬間是怎樣的場景?

李嘉琦:我真的有點兒忘了。我感覺那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認識自己到接納自己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方法的話第一個還是讀書,然後是出門認識新朋友,再加上培養了一些愛好,畫畫啊、插花啊、跳舞啊,就別讓自己閑著。

我的朋友圈其實很窄,只有一些同事和老同學。那個時候我出去玩兒,認識一些跟原來的工作和生活完全不相關的朋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發現:「哎,原來還能這麼活?」內心一下子就打開了。包括我今年也沒那麼怕談論死亡了。一談論到死亡,感覺什麼事情都不重要了,反而會讓自己活得更豁達一些。

新京報:現在的你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嗎?

李嘉琦:我覺得我今年沒有那麼有上進心了。哇,我以前那可是非常的有上進心。拿我媽的話說,「可要尖兒了」,什麼玩意兒都想給它做好。今年心態改變了吧,處於一種:「嗯,可以了,挺好的,我知足常樂了。」包括《蘭閨喜事》,我前段時間還跟導演聊,說播到現在這樣我已經很滿意了,如果再能帶來更多的,那都是額外的獎勵。

新京報:為什麼今年心態改變了?

李嘉琦:可能是因為經歷的事情多了吧。之前的生活很簡單,而且也很順,我就是什麼都想做好。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會發現其實很多事不在自己掌控範圍之內,那我就儘可能把自己能掌控的做好,其他的事情我掌控不了,也擔心不了。我原來的個性簽名叫做「我命特好」,現在的個性簽名叫「你不用擔心任何事情」。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