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家門口的老年食堂
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簡稱《方案》)。《方案》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提出構建老年助餐服務網絡,到2025年底,全國城鄉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覆蓋率實現較大幅度提升,服務網絡形成一定規模。
我國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最新數據顯示,全國60週歲以上老年人已超2.8億人。現在很多城市家庭都是老人與兒女分開住,獨居、空巢老人占比不小,即使與兒女一起住,也很難保證一日三餐吃在一起。有的老人行動不便,買菜做飯成本上也不划算,如何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就成為很多家庭的困擾。
發展老年助餐服務,不僅是一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民生工程,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應有之義。對於老年人來說,在家門口就能擁有幸福“食”光,不僅吃得飽,還能吃得好,可直接提升晚年生活質量。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地方已經推出並不斷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點。從實踐效果看,這些場所便利了老年人就餐,增進了老年人福祉。在一些地方,老年食堂聲名鵲起,成為網紅餐廳,甚至引得年輕上班族都前去“蹭飯”,物美價廉的菜品引發消費者點讚。
此次《方案》,對老年助餐服務為什麼要辦、怎麼辦、如何越辦越好等一系列環節作出了部署。《方案》提出,“將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納入城市一刻鍾居家養老服務圈”“優先供應大眾化家常菜,保證老年人吃得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支持餐飲企業提供老年餐食配送服務”“加強農村地區老年助餐服務”等,既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統籌安排的原則,又立足城鄉實際給出了針對性的落實細則。
在這些方面,上海佈局早、措施實、運轉穩,在全國範圍內走在了前列。比如,在一些寸土寸金的地段,也能看到“社區食堂”,實行一日三餐供應,還有豐富的菜品可供選擇;在價格實惠的基礎上,一些街道還對達到相應年齡的老人發放助餐補貼券;食堂智能化設備進行了適老化調整,老年人可輕鬆操作……這些豐富、便民、貼心的服務,讓老年人很有獲得感。
辦好家門口的老年食堂是民生所需、人心所向。但不容迴避的是,一些地方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對此還需要有充分的預見,及時給出解決對策。
“錢從哪裡來”無疑是一個焦點問題。《方案》提出,建立“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支持老年助餐服務機構提供穩定可持續的服務。這與各地的探索相契合:社區老年食堂要走市場化的路線,但也需要多方攜手,合力“托舉”。
應該看到,各地財力不同,市場化程度也有差異,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必須因地製宜,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探索多樣化的治理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要力戒形式主義,避免資源浪費,不搞大幹快上,不追求整齊劃一,防止“一哄而上”“一刀切”。政府更應在做好規劃布點、資質審查,監管好老年助餐服務機構,守護好食品安全底線等方面主動擔責、積極履職。
小食堂服務大民生。唯有始終圍繞方便老人就餐這個目標,兼顧各方利益,紮紮實實走下去,老年助餐服務才能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