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看點一覽

新京報訊 據中國載人航天官微消息,香港時間2023年10月26日19時34分,駕乘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三名航天員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成功入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聚首,浩瀚宇宙再現中國人太空「會師」的經典場面。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第30次飛行任務,也是第12次載人飛行任務,此次任務有哪些特色亮點?

一、「對稱美學」下呈現三艙三船組合體構型

10月26日17時46分,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了具有對稱之美的三艙三船組合體,即空間站三個艙段、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

二、「航天員專列」背後是一騎絕塵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素有「神箭」美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一朝衝天,捷報連連。為確保空間站階段常態化、快節奏的發射任務,經過不斷消除薄弱環節、優化技術狀態,其可靠性評估值已提升至0.9896。相比長二F遙十六火箭,遙十七火箭共有25項技術狀態變化,涉及設計改進、流程優化以及預案細化等方面:元器件國產化替代、軟件配置項調整等優化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發射場操作流程的優化,進一步提高了發射場工作效率;發射場預案的進一步細化完善,也有助於出現異常問題時能夠快速及時處理。

三、「生命之舟」在「航天智造」下再度托舉飛天夢

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天地往返載人航天器,隨著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神舟飛船高密度發射任務對艙體結構研製質量及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科研團隊持續通過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等手段,確保艙體結構高質量交付,包括將神舟型號原有的二維圖紙生產製造模式,轉變為三維數字化工藝製造,以信息化手段使定型產品換「新顏」;通過引入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實現了裝配指導、輪廓度檢測等瓶頸環節的技術突破;以智能化手段完成多項智能生產單元建設,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促進了批次產品的質量一致性提升,有效保障了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和空間站的平穩運行。

四、「太空之家」迎接中國航天史上最年輕乘組入駐

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是首次由我國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員組成的飛行乘組,也是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乘組隊伍由湯洪波、唐勝傑和江新林組成,其中湯洪波擔任指令長,成為間隔最短時間執行兩次任務,以及首位重返空間站的中國航天員;唐勝傑和江新林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唐勝傑是迄今執行空間站任務的最年輕航天員,江新林則完美演繹了從「坦克手」到「飛行員」再到「航天員」的身份轉變。從乘組人員構成看,依然延續了「一老帶二新」的模式,也充分體現航天員人才隊伍年輕化的特點。

五、「升級版」艙外作業將帶來全新挑戰

此次飛行任務將首次進行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當前,空間碎片日益增多,長期運行的航天器受到空間微小顆粒撞擊的情況在所難免。前期檢查發現,空間站太陽翼也多次受到空間微小顆粒的撞擊,造成輕微的損傷。目前,空間站各項功能、性能指標均滿足要求,從面向空間站長期運行、驗證技術能力考慮,神舟十七號乘組將通過出艙活動進行艙外試驗性維修,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將把艙外活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六、「太空天路」護航乘組開啟全新太空之旅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上採用了具備集成程度更高、處理能力更強、國產化率更高這三大優勢的升級版中繼終端,可實現飛船與地面通信的暢通無阻,確保地面測試人員實時掌握飛船的飛行狀態,「太空天路」將以更強更優的功能為中國空間站的穩定高效運行保駕護航。

七、「太空會師」見證中國載人航天無限可能

神舟十七號與神舟十六號兩個乘組勝利會面,不僅是空間站階段第三次「太空會師」,也是在我國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20週年之際的「太空會師」,還是我國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駕駛員首次在中國空間站同框,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目前已有20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從飛天圓夢到夢圓天宮,中國航天員「感覺良好」,下次更好,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載人航天還將不斷創造無限可能!

圖片均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圖片均來自中國載人航天

編輯 劉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