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吳尊友:因新冠「出圈」,愛滋病防控卓有建樹

經歷三年新冠疫情,已很少有人不知道吳尊友的名字。在幕後,他參與全國及重點地區疫情趨勢研判,在台前,他多次就疫情走勢發聲,獲得大量關注,成為「出圈」的「國民專家」。

消息來得十分突然。10月27日12時56分,吳尊友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60歲。中國疾控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尊重本人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吳尊友在疫情期間已確診胰腺癌。由於預後極差,胰腺癌被稱為「癌症之王」,大眾對此鮮有知曉。正如新冠之外,吳尊友在愛滋病防控領域做出了長年的努力與建樹,也鮮少被大眾瞭解。

2020年9月,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資料圖片/侯少卿 攝2020年9月,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資料圖片/侯少卿 攝

新冠期間的「國民專家」,確診胰腺癌已2年

10月27日中午12時56分,吳尊友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60歲。

消息首先在微博、微信群傳播,經媒體核實發佈後,引起大量關注。幾小時後,中國疾控中心發出訃告,「尊重本人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參與了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在後方,他參與研判全國及重點地區新冠疫情趨勢,這是重要的決策依據,決定了聯防聯控機制在多大程度上動員相關部門、調用多少資源進行疫情防控,「責任重大」。

在一線,他參與病例流調。在2020年北京新發地疫情期間,吳尊友就曾帶著兩名同事前往隔離點進行流調,對關鍵病例進行了幾個小時的細緻流調,酷暑之下汗流浹背。

在業內,吳尊友患有胰腺癌一事不是秘密。與吳尊友共事的同行介紹,吳尊友在疫情期間確診了胰腺癌,中途曾接受過治療。胰腺癌被稱為「癌症之王」,症狀隱匿,手術死亡率高,治癒率低,是預後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

確診之後的兩年,新冠疫情並未平息,吳尊友依舊頻繁公開亮相。在新浪微博,他的個人帳號有60萬餘粉絲,他發佈上千字的博文,就防疫態勢、疫情走向等問題發聲,也曾引發民間與業界質疑。

吳尊友並未過多回應質疑,也沒有提過自己的病。曾有人將他「三年白頭」的對比照發在網上,媒體問及時,吳尊友說:「我的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麼,很多人頭髮比我白得多。」

防艾研究曾轉化為國家防治策略

吳尊友因新冠疫情而走進公眾視野,在此之前的20餘年,他所專注的其實是愛滋病防控領域,並頗有建樹。在中疾控的官網上,關於吳尊友的最新一條消息是在2023年2月27日,他參與了愛滋病丙肝防治高層專家研討會。

1988年,吳尊友就職於安徽省防疫站(安徽疾控前身)。那是在中國確診愛滋病的第四年,他認為愛滋病將在未來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後加入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培訓項目,研究愛滋病防治,成為當時唯一一名中國學員。

1995年,吳尊友獲得流行病學博士學位回國。彼時,愛滋病在國內出現了蔓延態勢。吳尊友將國際愛滋病防治工作理論與國內防治工作實踐相結合,針對靜脈吸毒人群、失足婦女、流動人口、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配偶和性伴侶等愛滋病高危和重點人群開展了大量的防治科學研究和現場實踐工作。

當時,我國吸毒人群感染率高,原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發佈的報告顯示,70%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因為共用針具進行靜脈注射毒品而感染。吳尊友想了一些辦法,併成為國內第一個嘗試向吸毒者提供清潔針具的流行病學工作者。

作為課題負責人,他牽頭負責的控制單陽家庭HIV傳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研究發現,通過抗病毒治療可減少66%的配偶間傳播。該成果轉化為國家防治策略,通過2011-2016年間對全國12萬HIV單陽家庭實施該措施,夫妻間HIV傳播率從2.61%下降到0.78%。他牽頭負責的優化診斷與治療結構性干預研究課題,簡稱「一站式服務研究」,使診斷到治療時間從3個月縮短到約12天,新診斷感染者年病死率下降62%。該成果被作為國家愛滋病防治策略之一。

全國政協「新委員」,曾帶著公衛人才培養問題上會

今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吳尊友作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會。

今年1月8日,新冠疫情進入「乙類乙管」時代,公眾對於疫情的關注度也在緩緩下降。作為疾控專家,吳尊友對疾病防控的話題仍然保持關注,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吳尊友告訴記者,他當下最關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問題。

今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吳尊友作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會。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今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吳尊友作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會。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然我們取得了新冠三年的決定性勝利,但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還是會發生,人才培養對於未來的疾病防控非常重要。」吳尊友說,他建議加強公衛人才的實踐,需要大量有基本訓練的人才在各個層級工作,專業人員要面對基層,瞭解公衛服務的內容和問題,也要培養高端人才,具備國際視野,具備將新技術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方法的能力。

他對新冠未來走勢也做出了研判,認為新冠病毒將會在地球上長期存在,與人類長期共存,病毒變異雖存不確定性,總體上傳染性已經變異得非常快、致病力很低,這種趨勢出現反彈的可能性較小。

他還提及了幾點後疫情時代仍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包括病毒溯源、新冠臨床症狀及感染後的中長期影響、重覆感染比例及主要表現等。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