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一條「魚」遊出50億元產業鏈

新華社武漢10月30日電 題:湖北仙桃:一條「魚」遊出50億元產業鏈

新華社記者樂文婉

清晨,在湖北省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的一方魚塘里,黃鱔養殖戶陳利娥與丈夫撐著小木船,拿著紅色塑料小桶,穿梭在綠色網箱間「清窩子」。

「在我們方言里,‘清窩子’的意思相當於幫黃鱔‘洗碗’,把頭一天沒吃完的飼料舀到網箱外,下午再喂食時,黃鱔才會有好胃口。」陳利娥說。

位於江漢平原的湖北省仙桃市,從1998年起探索、推廣黃鱔人工養殖模式。2022年,仙桃黃鱔養殖規模超10萬畝,產量達7.21萬噸,佔全國產量的20.2%,產業鏈綜合產值超50億元。

這是10月27日拍攝的湖北省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的黃鱔養殖網箱(無人機照片)。(杜子璿 攝)

陳利娥的家鄉先鋒村以「網箱養鱔」遠近聞名,20多年來,村里三代人「摸著石頭過河」。先鋒村村支部書記朱傳寶介紹說,從稻田里埋漁網養鱔、到魚塘里吊起網箱養鱔,從一年段養殖到兩年段養殖,從捕撈野生苗種到規模化人工繁育苗種,村里的黃鱔養殖技術不斷革新,經濟效益逐年增長。

2013年,看到家鄉黃鱔生意越發紅火,陳利娥和丈夫辭去城里的工作,返鄉跟著爺爺奶奶學起養鱔魚。「黃鱔身形細長,有點像蛇,剛開始我還有點害怕。但現在感覺跟它們培養出了感情,看著黃鱔健康生長,我就很高興。」陳利娥說。

10年來,陳利娥家的黃鱔網箱數量從最初的20口增長到如今的520口,年純收入從數千元提高到去年的50餘萬元,家裡換了新樓房、添了小轎車,還積攢了不少存款。「我們村幾乎每家都養了上百口網箱的黃鱔,捕撈後,在村里的交易市場,就能賣上好價格。」她說。

位於先鋒村的先鋒黃鱔貿易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黃鱔交易市場之一,年交易額超過6億元。

當下正是黃鱔集中上市期。每天早上5點多,市場便熱鬧起來。「貨很快就會賣光,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個商販長期就住在我們村‘買仙桃、賣全國’。」朱傳寶說,最高峰時,每天有40萬斤黃鱔從這裏發向全國。

10月28日,在首屆湖北(仙桃)黃鱔節暨2023全國黃鱔美食邀請賽上,參賽廚師在擺放菜品「脆鱔乘舟」。(杜子璿 攝)

肉質鮮美的黃鱔是楚菜的重要食材。仙桃市烹飪酒店行業協會會長伍峰介紹,仙桃廚師已研發出包括泡蒸鱔魚、爆炒鱔絲、香炸脆鱔等在內的108道鱔魚菜式,每年仍在全國各地學習、改善菜式口味,希望把以鱔魚為代表的楚菜做大做強,推向全球。

仙桃企業家們同樣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鱔魚規模化加工市場曾長期處於空白,由於鱔魚體表遍佈黏液,處理起來耗時費力,就算由熟練去骨師傅加班加點處理,每人每天也只能處理100餘斤鱔魚。

2020年,仙桃本土企業家楊克勤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出國內第一套鱔魚脫骨機,並在過去3年,將機器升級迭代20餘次。如今,楊克勤的工廠車間一派乾淨明亮,每個班次僅有十餘人負責分揀、打包鱔魚製品,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每年鱔魚加工量已超過1000噸。

「我們還新建了深加工產品線,已研製出水煮鱔魚、燒烤鱔魚串、鱔魚醬等20多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楊克勤告訴記者,鱔魚產業鏈還在不斷延伸,此前作為廢棄物處理的魚骨、鱔頭和鱔尾如今都產生了不小的經濟效益。「鱔尾作為江淮名菜‘熗虎尾’食材,銷往江蘇等地;魚骨被廣東一家企業以每斤近10元的價格收購,將研製成保健品;鱔頭則被用於飼料加工。」

10月28日,在湖北省仙桃市一家鱔魚加工企業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在分揀打包鱔魚製品。(杜子璿 攝)

目前,仙桃已基本形成集苗種繁育、生態養殖、交易物流、飼料加工、餐飲美食、文化旅遊於一體的鱔魚產業鏈。

仙桃市委書記羅聯峰表示,立足新發展階段,仙桃將重點加快30公里黃鱔產業示範帶、張溝黃鱔全國農業產業強鎮、西流河稻鱔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帶一鎮一園」黃鱔產業核心示範區建設,推進「種養加」結合、「產供銷」一體、「農文旅」融合,不斷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暢通供應鏈、延展創新鏈。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