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述史保存大慶油田會戰和“鐵人精神”的曆史記憶

供圖: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

10月20日,在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新中國第一代石油鑽井工人、“最美奮鬥者”王進喜同誌誕辰100週年之際,由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偕吉林大學、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聯合主辦,大慶油田曆史陳列館、鞍鋼集團博物館、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聯合承辦的“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叢書(圖右二系總主編周曉虹教授、左三系《我為祖國獻石油》上卷領銜主編邴正教授)新書發佈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舊址隆重舉行。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周曉虹教授策劃主持了“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研究課題,邀請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黑龍江省社科院共同開展關於大慶石油會戰的口述史調查。2020年10月20日,我率領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與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師生組成的調研團隊,赴大慶油田開展“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項目的實地調研。在大慶市委市政府及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先後對大慶油田100餘位離退休及現職人員、家屬做了口述史訪談,一些老師和同學又根據課題需要,深入大慶油田對一些採訪對象做了補充訪談。

在大慶油田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計劃訪談120人。訪談對象共分為重大決策(13人)、科技攻關(26人)、生產管理(40人)、後勤保障(23人)、思想政治工作(18人)等組。其中,男性98人,占81.7%,女性22人,占18.3%;年齡最大的95歲,最小的27歲,平均年齡66.5歲。人員類別:領導27人,占22.5%;退休老領導26人,占21.7%;老會戰參加者20人,占16.7%;專家4人,占3.3%;勞模38人,占31.7%;其他5人,占4.2%。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對大慶石油會戰有了更加直接、全面和具體的瞭解。

大慶石油會戰是1960—1963年期間,全國石油系統57000多名職工及軍隊轉業官兵從祖國各地彙聚東北鬆遼平原,曆時三年半時間,在千古荒原上建成中國最大油田的曆史壯舉,也是新中國工業建設的一面紅旗和代表性標誌。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發揚“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僅用三年半就探明了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占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大慶油田的發現與建成,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宣告了以往“中國貧油論”的破產。

供圖: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我為祖國獻石油》上卷領銜主編、吉林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和該校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邴正教授作為主辦方代表之一發言。供圖: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

大慶油田會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為我國度過20世紀60年代的困難時期做出了重要貢獻。大慶石油會戰探索出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大慶石油會戰鍛鍊出一支特別能戰鬥的工業主力軍,形成了以“鐵人精神”為代表的企業精神和時代精神,成為新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大慶油田會戰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幹部、轉業軍人和科技人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憤圖強、勤儉建國的精神,團結一心,努力拚搏,不但創造了人間奇蹟,快速建成中國最大的油田,而且湧現出王進喜等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勞動模範,形成了以“鐵人精神”為代表的企業精神和時代精神。新中國工業建設是波瀾壯闊的重大曆史活動,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初步實現了中國的工業化。因此,總結和研究大慶油田艱苦創業的曆史,特別是用口述史的方式保存曆史記憶,真實記錄親曆者的經曆與感受,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意義。

我們到大慶油田做口述史訪談的過程中,正受新冠肺炎影響,又兼初冬季節。鬆嫩平原闊野千里,草枯風勁寒氣逼人。師生們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完成了初步調查任務。整個調查訪談過程,也是課題組成員接受大慶精神熏陶的過程。訪談對象中,有時年90歲高齡的大慶石油會戰親曆者楊國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有大慶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王啟民,有參加會戰的托兒所女所長王秀敏,有鐵人王進喜戰鬥過的1205鑽井隊新一代傳人李新民,等等。他們把我們帶回大慶石油會戰的艱苦歲月,和今天大慶人改革創新的潮頭。他們的事蹟與精神,令我們深深感動。

大慶油田口述史項目調查工作,得到了大慶市政府、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大力支持。大慶油田公司成立工作專班,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昆、黨委宣傳部部長辛偉強、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鄂金太及其團隊幫助我們確定並聯繫訪談對象,抽調油田宣傳部和電視台工作人員協助課題組入室調查,錄像、錄音和攝影,提供車輛、住宿條件,為調查訪談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黑龍江社科院出面聯繫大慶市及大慶油田,帶領黑龍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黃紅、王建武、田雨、張岩、劉明明等研究人員參與了訪談。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課題組的調查訪談工作不可能如此順利,在此表述衷心的感謝!

在後期整理過程中,大量分工、協調和組織工作是在線上開展的,我們先後召開了多次會稿會議。筆者、劉威、王建武擔任本書上卷主編,陸遠、張震宇擔任秘書;王愛麗、閔學勤、黃紅擔任本書下卷主編,董方傑、原璐璐擔任秘書。參加本書編寫的老師和同學認真整理訪談記錄,幾經修改,最終定稿。周曉虹教授一直親自指導,推動工作,亦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邴正系吉林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經授權摘編自《我為祖國獻石油:大慶油田口述實錄(1960—2020)》一書後記,現標題系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許革,張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