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南海形勢出現令人不安的變化

今年以來,南海問題再次上升為國際熱點問題。近期,中菲在南海摩擦增多、美國軍艦在南海侵權挑釁,在更趨複雜嚴峻的國際安全形勢下,南海局勢有何變化?走向如何?對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吳士存。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吳士存。受訪者供圖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吳士存。受訪者供圖

針對中國的「多邊安全機制」在南海地區接二連三出現

新京報:你如何判斷當前南海局勢?南海局勢是否有新的變化?

吳士存:不應否認的是,南海海上形勢總體上仍然是穩定、可控的。「南海行為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磋商按照原定計劃完成了案文第二輪審讀,並且正式啟動了第三輪審讀。在雙邊層面,中國和菲律賓等國建立了外交部門緊急溝通熱線,並在雙邊層面開展了有成效的對話,這些都為南海形勢的「趨穩向好」奠定了基礎。但與此同時,南海形勢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變化。

第一,美國主導的南海軍事化成為影響南海形勢和平穩定的最大消極因素。部分域外國家在南海各種形式的軍事演習、連續不斷的海空抵近偵察、大型作戰平台頻繁出入等軍事行動超過了冷戰結束以後的任何時期,這些軍事行動大都位於敏感水域和空域,而且明顯都是針對中國而來的。

第二,針對中國的「小多邊安全機制」在南海地區接二連三出現。2021年以來,美國、日本、澳州,以及南海區域內的部分國家之間,熱衷於構建「小集團」。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美日韓三邊合作、美英澳「歐庫斯」聯盟都是美國主導下的「安全小集團」的具體表現形式。今年5月,美國和菲律賓簽署了《雙邊防務合作指針》,9月美菲兩國海軍啟動在南海的「聯合巡航」。美國試圖以「聯合巡航」為抓手,在南海構建美、菲、日、澳四國聯動機制。這些「安全小集團」都以中國為假想敵。

第三,聲索國海上單邊行動呈現新的發展形式,島礁建設、爭議海域油氣開發等單邊行動加劇了爭端國之間的矛盾。中國和菲律賓圍繞黃岩島、仁愛礁的對峙明顯增加,根本原因是菲律賓試圖借助美國的支持打破現狀,鞏固和擴大既得利益。

部分聲索國尋求以單邊行動固化既得利益

新京報:你認為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吳士存:南海問題的本質是爭端國間的領土主權和海洋管轄主張的爭議,導致南海爭議擴大化和國際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美國對部分聲索國採取了偏袒性和縱容改變現狀的南海政策。美國的南海政策不再中立而是選邊站隊,誰在南海跟中國對抗、給中國製造麻煩,美國就支持誰。菲律賓單方面破壞中菲圍繞仁愛礁的「君子協定」和臨時性安排,試圖重返黃岩島,以及越南非法佔領南沙群島島礁的建設,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都是美國暗中支持的。近日,拜登重申支持菲律賓維護自身海洋權益的行動。越南島礁建設已經超過3平方公里,且目前仍繼續在10個島礁開展吹填。

其次,部分聲索國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和固化既得利益為目標實施單邊行動。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均有緊迫感,一方面試圖利用美國選邊站的南海政策,另一方面有意抓住「準則」達成前的窗口期,來鞏固和擴大既得利益。因為目前中國和東盟國家正在開展「準則」磋商,「準則」未來將具有拘束力,會明確哪些事能幹,哪些事不能幹。現階段這些國家在爭議地區開展油氣開採、非法佔領島礁進行吹填,甚至部署軍事設施,未來「準則」一旦生效以後肯定是禁止的。

第三,部分國家缺乏足夠政治意願和彼此缺乏互信,使得危機管控和海上合作機制作用式微。中國和東盟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構建危機管控和海上務實合作機制。中方提出了成立海洋科研和環保、航行安全與搜救、打擊海上跨國犯罪等三個專門技術委員會的倡議。然而,部分聲索國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試圖在「準則」案文達成之前製造更多「既成事實」,以及借助美國的支持,以單邊行動取代了海上合作。上述行動直接導致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務實合作進展緩慢。

「準則」第三輪審讀可能才真正進入磋商深水區

新京報:近期,菲律賓和中國在黃岩島、仁愛礁的摩擦增多,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背後有何特殊用意?

吳士存:美國因素起絕對作用。另外,菲律賓馬高斯政府毫無誠信。今年1月馬高斯訪華期間,同中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並作出一些承諾,回去之後就翻臉不認人了。2月,馬高斯又訪問日本,菲律賓和日本簽訂了一項人道救災協議,簡化了日本自衛隊進入菲律賓的程序,並且還準備效仿美菲合作模式,簽署菲日《訪問部隊協議》。如果這個東西簽署了,日本自衛隊就可以很輕易地進入菲律賓。緊接著,馬高斯5月份又造訪美國,簽署了《雙邊防務合作指針》,美菲圍繞情報共享、能力建設、聯合作戰等方面推出新的實質性舉措。尤其是4月份,美國宣佈在菲律賓新增4個美軍軍事基地。美國試圖利用馬高斯執政這幾年把美國想幹的事盡快幹成,尤其是構建軍事基地群。所以,美國需要製造一個菲律賓的「安全困境」,即中國在仁愛礁和黃岩島「威脅」「欺負」菲律賓,美國能為其提供安全保護,然後迫使菲律賓加快美軍軍事基地建設。此外,馬高斯對軍隊實際上是沒有控制力的,而菲律賓軍方完全是美國培養、扶植的小部分精英。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目前的狀況。

新京報:近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介紹,中國和東盟國家宣佈正式啟動「準則」案文三讀,同意加快推進「準則」磋商。你是否認為「準則」會加快形成更有實質內容的成果?

吳士存:今年7月,中國和東盟國家宣佈完成案文二讀,同時又簽署了加速「準則」早日完成的指導方針。但是隨著案文磋商啟動三讀,各方的利益分歧、矛盾甚至困境將慢慢浮出水面。因為前面兩輪審讀並未涉及核心問題,比如地理範圍、島礁建設、油氣開採、執行機制等。而11個國家要在同一個問題上達成一致,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推進「準則」磋商,是一個政治正確的事。但是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可能不願意儘早達成「準則」,它們會覺得越晚達成對自己越有利。所以,各方圍繞「準則」案文第三輪審讀能不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仍然是個問題。

目前看南海區域摩擦升級的可能性不大

新京報:解決南海問題,美國是一大影響因素。近期,中美交流明顯增多,中美關係止跌趨穩跡象明顯,這是否意味著中美在南海、台海等原則性問題上進一步達成了部分共識?未來中美關係走向如何?

吳士存:中美關係目前來看,出現了向止跌趨穩方向發展的積極態勢。但在幾個方面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美國打壓中國、製裁中國,把中國視為對手,這一點在美國國內兩黨並沒有分歧,已經成為共識。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搞實質性的「一中」「一台」,以及利用南海問題來阻止中國海上力量的發展,挑撥中國與東盟的關係。這些方面,美國不會因為近期中美關係出現緩和跡象而有所手軟。

美國一方面要打壓你,另一方面不希望潛在危機導致衝突,這是它現在要改善中美關係或者說增加和中國接觸的一個內部考量。如果美國還是只說不做,那是不行的。我相信中國會要求美方兌現已經做出的承諾。在新的承諾落實方面,中方也將向美方提出要求。

至於未來中美關係,將受美國2024年大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等因素的影響。美國智庫界基本判斷,即便台灣民進黨籍參選人賴清德當選,對中美關係也不會有大的影響。我倒不這麼看。台灣地區領導人更迭將對兩岸關係產生影響,兩岸關係一旦發生大的波動,中美關係無疑也會受到影響。另外,我認為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應該盡快恢復。學者可以引導輿論,也可以對決策提供建議,智庫交流應該放到優先位置。

新京報:近期,國際安全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嚴峻。俄烏衝突繼續,巴以衝突加劇,印度對巴基史丹開火,有人擔心如果南海問題管控不到位,摩擦可能會進一步升級,你有這方面的擔心嗎?

吳士存:我倒不太擔心。現在主要是中美之間在南海不會出現大的衝突,因為中美之間通過多年的較量和摸索,相互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危機管控的規則。同時,雙方在南海的較量還處在探測對方底線的階段,即探知雙方哪些東西不能碰,因為中美之間一旦擦槍走火,對中美雙方、本地區乃至整個國際體系都絕對是悲劇性的。

但與此同時,美國怎樣「管好」它的盟友,不再採取挑釁性的、可能會觸碰中方底線的冒險行動,是避免南海出現危機事件的重要前提。雖然中美之間都在儘量避免擦槍走火的事情發生,但南海周邊一些國家背靠美國,可能從自身利益出發採取冒險性舉動。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編輯 陳靜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