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古舊書店:濃濃的歷史氣息,萬千愛書人的「淘寶」之地
古都北京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為古舊書業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古舊書業在發掘、保護、傳播、積累中國傳統文化上也有著獨特作用,是北京城的文化名片之一。
今年以來,北京市各級單位以古舊書為主題開展了多項閱讀文化活動,2023年北京書市、地壇書市等文化活動現每場平均設置了古舊書展區,併成為人氣最高的區域之一。2023年春、秋兩季書市期間,近90萬讀者走進書市現場,舊書銷售收入近400萬元。書迷們流連於專營古舊書籍的書店展示區,翻閱泛黃的書頁,盡享「淘書」之樂。
如今,北京的古舊書業已基本形成經營渠道豐富、流通體系完備,覆蓋北京、輻射全國的古舊書交易體系。據統計,北京市全年古舊書刊銷售額已近億元規模。
近日,新京報記者走訪西四布衣連環畫書店、中國書店琉璃廠店、潘家園舊書市場、孔夫子舊書網等地,圍繞「一畫、一店、一市場、一線上平台」四個古舊書業經營實體,探尋首都古舊書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在西四布衣連環畫書店,享受「淘小人書」的樂趣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西四布衣連環畫書店」,專營二十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連環畫冊,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以連環畫銷售為主題特色的古舊書店。店藏存書幾萬冊,題材豐富,種類繁多。
「當年風靡一時的連環畫,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閃閃的紅星》等,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布衣連環畫書店主理人王旭文介紹稱。
四合院佈局的布衣連環畫書店,以東廂房和西廂房為主要售賣區。東廂房分為三個區域,按照價格區間劃分為淘書樂、精品連環畫書屋、「悅讀」空間。淘書樂廂房內陳列的所有連環畫均售價三十元,規整的60開和64開小冊子,不按品類隨意碼在牆壁上或陳列在玻璃展櫃里,只看賞心悅目的封面都能耗上一天。
「關鍵就在於‘淘’的樂趣了。翻閱這麼多琳瑯滿目的小人書,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本,在‘淘’的過程中收穫驚喜。」一位住在書店附近胡同內的居民劉女士說,她經常週末帶孩子來書店買書,孩子們對這種圖文並茂的小畫冊尤為喜歡。「圖畫幫助小朋友理解晦澀的文字內容,能讓他們看看我們那輩人的童年回憶,也能讓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審美通過這種便攜載體傳承下去。」
去年,布衣連環畫書店入選了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項目,被評為「北京市示範書店」。王旭文介紹,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幫助書店豐富店藏和博物館藏、修繕服務設施,以更好地回饋讀者。未來,布衣連環畫書店計劃將打造成為集精品連環畫書籍售賣、展覽、書畫古籍修復、培訓為一體的城市綜合型閱讀空間。
潘家園書市:為萬千愛書人提供交流平台
「每週六、日的潘家園書市,那就是比誰起得早,來晚的話基本就趕不上第一波‘淘書潮’了。大冬天的時候,都是人擠人的。」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悅說,「潘家園市場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作為北京古舊書市場的代表,潘家園古舊書刊一條街以其市井氛圍之濃厚和書籍涵蓋面之廣泛而獨樹一幟。市場內總計347家商戶,經營二手書、紅色收藏品、古籍善本、舊書刊、名人信劄、連環畫等,是北京古舊書業重要的市場支撐平台。據統計,潘家園書市年均銷售規模體量超千萬元。
張悅介紹,閱讀如果僅囿於自己喜愛的那一類,文化交流就會越走越窄,這與書籍本身的人文屬性和社會價值是相悖的。「在潘家園書市,既能夠淘到你需要的書,更可貴的是能夠看到許多或許你並不需要的書,恰恰是這些書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不至於把自己封閉在‘我所關注的’的信息繭房裡。潘家園為萬千愛書人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寬廣的文化交流平台,是一個瞭解圖書市場、更新資訊的重要渠道。」
談及互聯網對實體書店包括古舊書行業的衝擊時,張悅表示,互聯網歸根結底只是一個閱讀傳播的渠道。網上的電子書魚龍混雜,而實體的紙質書,本身經過了價值篩選才能出版成冊,古舊書籍更是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在不斷的修訂和再版中保留下來,每一個版本都包涵它流通的版本價值,「比如關於唐詩的選集,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收錄唐詩的標準就不一而足,對於研究社會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拿在手裡的古舊書,有撲面而來的歷史厚重氣息,儀式感很強。打開的一瞬間不僅滿足了我的精神追求,還滿足了我對嚮往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最直觀的感受,電子書是永遠無法替代的。」張悅說。
打通「線上+線下」新銷售渠道,古舊書業的嘗試與創新
線上平台孔夫子舊書網(以下簡稱「孔網」),是全國大型的古舊書、二手舊貨和商品交易平台。這裏彙聚了時間跨度近千年的古舊書籍,數量高達上億種,還包括明清、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名人信劄、碑帖、印譜、連環畫等各類紙質文獻資料。孔網秉承「網羅天下圖書,傳承中華文明」的理念不斷前行,目前總註冊用戶超過2000萬,開通的書店書攤超40萬家。
在平台上,用戶可以同時擁有賣家、買家「雙重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孔網賣書群體中,舊貨店與舊貨攤賣家均以個人業餘小額經營(平均年營業額不足2萬)為主,這些個人賣家佔賣家總數的97%以上。舊書主要來源於單位、家庭和個人清理的圖書以及廢品回收站,通過孔網這個線上交易平台,讓很多舊書變廢為寶,重新獲得了閱讀價值。
「孔網的出現,一方面擴展了老百姓少花錢、買好書的渠道;另一方面,使得珍貴的書籍文獻能更加高效地得到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孔夫子舊書網總經理孫雨田說。
據瞭解,日前,孔夫子舊書網聯合潘家園國際民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23潘家園第五屆古舊書博覽會」落幕,珍稀古籍善本悉數亮相,全國各地的書商及古舊書收藏愛好者彙聚一堂,為京城再添縷縷書香。
我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為國博、國圖等提供珍貴古籍
位於琉璃廠東街的中國書店,是我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自1952年創立至今,其在古籍搶救、保護和文化傳播上所作出的貢獻,是中國曆代古籍文獻重獲新生的卓越歷程。據悉,中國書店古舊書類銷售額同比2022年增長近四成。
北京發行集團所屬中國書店琉璃廠店經理劉易臣介紹,古舊書的受眾群體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國家公藏機構,中國書店發掘、修復後的珍貴古籍,先後提供給了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市文物局等多家公藏機構。二是專家學者,古舊書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包涵著眾多學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原始資料,是專家學者溯源自身所在學術領域的必經之路。三是收藏家,因古舊書特殊的文物性和藝術性,收藏是存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收藏更是對政府收藏的有力補充。最後,便是千千萬萬愛好傳統文化的普羅大眾了。」
七十多歲的中國書店,積累了一批穩定而忠實的老讀者群體。為了吸引年輕客群,把文明傳承的接力棒交到青年人手中,中國書店重視線下線上舊書交易的融合發展,策劃推出了「中醫典籍」「戲曲小說」「民國期刊」等古舊書主題專展,還在孔夫子舊書網平台舉辦了「中國書店首屆線上古舊書展」等活動,既滿足了北京市及全國各地讀者的線上淘書需求,同時,也為線下讀者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珍稀古籍善本的機會。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