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曬醋:酸里帶甜 回味悠長

說到醋,人們大多以山西為醋鄉。但在貴州,有一種醋被譽為「醋中茅台」,這就是赤水曬醋。

赤水曬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2021年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瓶好醋,一口思念,好在香、妙在曬。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曬醋離不開充足的陽光。

赤水獨特的氣候環境,是曬醋釀造的理想之地。這裏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且海拔較低,夏季最高氣溫可達40度,冬季溫涼,霜少無雪,為醋的釀曬發酵提供優質條件。

優質曬醋,始於原料。赤水市土壤肥沃,獨有的紫色土鬆軟通氣透水,礦物質多元豐富,適合種植糯稻、小麥、中草藥等農作物,正是製作曬醋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在釀製過程中,糧食中大部分B族維生素喜酸怕堿,而不溶性的鈣、鐵、鋅等化合物則會在醋酸中解離成離子狀態,保證了醋的營養價值。

與其他陳醋不同,加入中藥讓曬醋多了保健功能。鐵馬邊、過路黃、紅辣蓼、白芷、烏梅、甘草……30多種中藥與大米熬煮而成的白粥混合攪拌製成醋曲,讓赤水曬醋蘊含藥香,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降脂降壓、消除疲勞、軟化血管、減少膽固醇堆積等功效。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釀造一壇好醋和釀造一罈好酒一樣,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經過三年以上漫長夏季高溫暴曬,醋醅吸取日月精華、雨露滋養,慢慢成熟。曬醋年份越長,其中的鮮味物質和甜味物質就越濃,刺鼻的酸味就越少,有機酸的組成就越豐富。

空氣中潛藏著曬醋風味獨佳的秘密。數百種微生物適合在這裏共生共存,又被釀醋活動所選擇、馴化與繁殖,從而參與赤水曬醋的釀造過程。而空氣中的微生物既無法複製,也無法搬運,上天賜予赤水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赤水曬醋獨具一格。

取一勺醋汁,將濃稠的紅棕色液體緩緩傾出,淌入瓷碟中,輕抿一口,醇厚不澀,入口酸,入喉甘,回味綿長。赤水曬醋的酸不像山西的醋呈現直接、明快、凜冽的酸,而是充滿植物清香、極富層次感的酸,讓人瞬間胃口大開,喚醒一天精氣神。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滴好醋,凝結著歷史記憶。

在赤水市複興鎮馬鞍山出土漢墓群中發現原始陶醋罐,可以佐證赤水人喜食曬醋向來已久。

乾隆十一年(1746年),貴州總督張廣泗主持對赤水河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整治,大量川鹽通過赤水河運入貴州內地,滇銅黔鉛經過赤水河運往北京,吸引外地客商落戶赤水,一時之間商賈雲集,經濟繁榮。1800年,一位名叫張容齋的四川富順商人來到仁懷廳城(今赤水市市中地區),在赤水城東正街舊址開辦「源隆順」商號,在城內開辦醬園生產各類調味品。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時,仁懷廳城內熙熙攘攘,四方來客促使不同口味在這裏不斷碰撞、相互融合,人們對吃的要求不斷提高,甚至達到以「吃」為榮。為適應人們對醬醋口味的新需求,張容齋的兒子張祥瑞在接管「源隆順」後,決定聘請自己富順老家的釀造名師魏銀山前來製作曬醋。此後,魏銀山根據赤水氣候特點,在原富順曬醋製作工藝基礎上,不斷摸索、總結出新的曬醋工藝。

歷經張汝寬、張文清等張氏家族的數代努力,最終使赤水曬醋在風味、口感上不同於富順本土曬醋,獨樹一幟,在川南黔北一帶家喻戶曉。

據光緒年間《增修仁懷直隸廳誌》(赤水當時屬於仁懷廳管轄)記載:「曬醋,平民之家,曬壩置缸,內置醋培,撒鹽封口,淋曬兩年以上。河下遊鹽商家頗喜釀製。醋味濃厚,百姓喜食」。河下遊即為今赤水一帶,當時赤水城內曬醋十里飄香,在民間流傳有「商家聚赤水,曬醋數第一」之說。

1915年,赤水曬醋和茅台酒雙雙榮獲「巴拿馬金獎」,聲名更盛。

曬醋之香,關鍵在匠人匠心。

夏天,曬醋工人臉頰通紅,背上汗如雨下,浸濕了衣裳。30餘道製醋工序中,攪拌、翻醅都是辛苦的力氣活兒。

在曾氏曬醋製作車間,一個個半人高的醋缸內,工人每天都要拿一個類似船槳的工具攪拌醋缸,使缸內的中草藥和米粥充分混合,形成醋酸液。待它發酵成熟後,又在每個醋槽內加入近兩噸的麥麩攪拌,全靠手動翻醅,使醋酸菌和麥麩充分發生化學反應。

經過二十多天的翻醅發酵後,曬醋工人們將一筐筐醋醅倒入缸中,邊倒邊壓緊、壓實,最後再用細鹽封壇,隔絕空氣。

將暴曬三年至成熟的醋醅裝入淋醋池,用山泉水浸泡濾出醋汁,再經過三個月以上的暴曬,就成為成品醋了。若人們從曬醋園區高空往下看,曬露區內的醋缸如同黑白棋子一般整齊排列,一列蓋著瓦罐,裡面盛著醋醅;一列戴著鬥笠,裡面盛著成品醋。

曬醋工人正在翻倒醋醅。(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曬醋工人正在翻倒醋醅。(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赤水曬醋。(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無獨有偶,在黔老翁曬醋生產車間,師傅們同樣弓著身子,在醋槽內左右翻倒醋醅。

「為什麼不用機器?」面對這樣的提問,黔老翁負責人表示,工人在翻曲過程中,除了手上動作不能停,還要隨時查看麥麩中是否有結團、粘接的情況,如果有就必須用手碾碎,避免結團的麥麩被裝入醋缸產生黴變。

曾泉霖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曬醋傳統手工釀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作為赤水市曾氏曬醋有限公司掌缸師,他認為,製作一缸好醋,更多是意味著責任:「你對原材料不認真,它不介意;它對你不認真,你的損失就大了。」

底蘊、匠心與傳承鑄就了赤水曬醋這一老字號,然而手工製作曬醋雖然能夠保證品質,卻很難突破「量產」問題。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平衡,在不變中尋求變化?赤水曬醋走出了文旅融合的新路。

通過「文化+旅遊」「文化+研學」「景點+銷售」等模式探索,在擦亮老字號招牌、傳承文化技藝同時,也為企業創收。據悉,曾氏曬醋2019年工廠開放觀光體驗以來,接待遊客2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遊銷售收入2800萬餘元。

赤水曬醋,酸在口中,甜在心頭,藥香悠長,曆久彌新。這是古老而鮮活的味道,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它攜帶個人情感與群體記憶,潛行於每一個平凡的日常。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蘺芊 潘樹濤 潘德玉

編輯 劉藍嬰

二審 陳毓釗

三審 許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