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聽·見丨讓冷門知識冒「熱氣」,樂見更多流量「教授」

你的聲音,我們願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圖片來源:短影片平台截圖圖片來源:短影片平台截圖

新江蘇評論員 文心衣

「中國人2000年前就擼串了」「油條跟奸臣秦檜有關」……最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張良仁,因為在短影片平台上「吃飯太認真」,火上了熱搜。

點開張教授的短影片帳號主頁,影片里的他,既是學者,也是一枚「吃貨」。一碗小餛飩,被他解讀出宇宙的氣象;一籠湯包,也被他咀嚼出上下7000年的歷史……任何食物,似乎都能與考古學奇妙地結合起來,博主本人博古通今的學識和風趣幽默的談吐,讓冰冷的文史知識冒出了「熱氣」,也出人意料地將一個冷門專業——考古學,帶進了更多年輕網民的視野。

考古領域專業門檻很高,大多數人所知甚少。但要說到煎炒烹炸、花式「吃」法,大家就有話可「聊」了。考古與吃飯,乍看八竿子打不著,一旦打破了「次元壁」,卻產生了獨特的化學反應。美食的誘惑刺激味蕾,背後的歷史則潛移默化留在了腦海中,也揭下了學科高冷神秘的面紗,讓知識更有煙火氣、更具吸引力。

無獨有偶,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德超,最近因為在網上科普哲學,憑藉一系列「靈魂拷問」出圈。從生活話題入手,蘇德超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為網民講解哲學,讓那些晦澀難懂的知識,成為網民們可以聽懂、並加以思考和探討的熱門話題。而網民們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對於哲學和生命的感受,彷彿大學課堂里的自由討論。

如果說,知識的獲取有門檻,那今時今日,有一批「知識主播」正在成為「破壁者」。在社交平台上,像張良仁、蘇德超這樣分享「冷門絕學」的博主有不少。從「想做李杜小跟班」的戴建業,到花式講刑法的羅翔,再到「科學姥姥」吳於人……借助這些教授、博導、院士抽絲剝繭,妙趣橫生的精彩演繹,深奧複雜的知識也變得通俗易懂;冷門生僻的內容也能激發起網民「追更」的興趣。教授學者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用專業又生動的知識,以及平等友好的互動,也充分展示了大學的另一層意義。

培根曾說,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新技術、新平台的不斷髮展,讓人們看到挖掘「冷」專業背後「熱」魅力的更多路徑和可能。或許,從來就沒有什麼高冷的知識,關鍵是傳播和接受的方式。越來越多知識類內容短影片的湧現,知識博主們拚深度、拚廣度、講溫度,將流量彙聚成知識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引導公眾培養科學思維。這樣的知識重要性,無疑也是更健康的流量。

而更進一步看,高校教授紛紛「破圈」的意義,不僅僅只是知識傳播。流量背後,我們仍要看到,嚴肅的學術研究終究與熱鬧的推廣普及不同。一個個有料有趣的案例之外,相關研究者「後備甘坐十年冷」的勤勉與堅守、「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嚴謹與毅力,更應被看到和珍視。面對年輕朋友表示想學考古,張良仁教授也會給對方「潑一盆冷水」,告訴他們趣味科普不等於真正的學術研究。對照現實中「考古熱」和「專業冷」的反差,這種透著「人間清醒」的發聲,同樣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