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廁所日|古代的廁所長什麼樣?
新華社西安11月19日電(記者孫正好)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古代的廁所長什麼樣?古人如廁時有哪些講究?又形成了什麼樣的文明風尚?在陝西省漢中市出土的兩件陪葬文物上,這些問題有了答案。
漢中市勉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東漢灰陶四合院建築模型,1978年出土於勉縣老道寺鎮沙家莊村。這套模型分為主體庭院和偏院兩大部分,主房、閨房、糧倉、禽圈等一應俱全,功能完善,且設計合理,是研究我國東漢時期建築形製的稀有標本。
作為漢朝時期的陪葬品,灰陶四合院反映出當時的用廁風尚:模型二樓的閨房旁,設有一個帶階梯廁所,推測為女性專用,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廁所後下方留有一個出口。「漢朝時期,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上下水系統,由此推斷,在衛生間的一層處,會有人及時定期放置並更換馬桶。」勉縣博物館副館長肖勇勤介紹說。
設計更為巧妙的是,廁所腳踏板上的防滑刻痕至今依然清晰可見,所有的門板、門栓仍能自由拆卸,側牆還留有通風口。「這種陪葬品其實沒有任何實用功能,僅為儀式上的象徵性道具,但其設計的精細程度,能反映出當時墓主人階層比較講究的用廁風尚。」肖勇勤說。
另一件陪葬文物是出土於漢中城東季豐村的漢代綠釉陶廁,高40釐米,長22.5釐米,寬15.5釐米,材質為紅陶質,通體施綠釉,懸山式屋頂。「雖然是殉葬冥器,但漢代葬俗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視死如生’,因此這件廁所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起居習慣。」漢中市博物館館長盧輝說。
漢代綠釉陶廁呈現出的最明顯特徵是男女分廁:山牆正面開雙門,雙門之間有牆隔,設兩台階,為的是上下便利;屋內以屋脊為中線,用隔牆將室內一分為二,分別為男廁、女廁,說明漢代人對清潔衛生條件頗為講究。
「在牆體的左右兩側,各置有半圓形窗戶,用以通風透氣。」盧輝說,「廁所室內的地面上,各開有通往地下的長方形孔,孔兩側有墊腳磚。陶廁四角下方塑四方足,使建築懸空,整體風格古樸典雅,設計科學合理。」
「有男廁、女廁之分,建築形製也較為講究,通風、蹲位等設施完善,表明墓主人生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反映了漢代漢中社會生活的文明程度。其科學的設計、精良的製作,展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盧輝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