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村災後溫暖越冬,村民用「大磚子」錯峰采暖
冬日清晨的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桃園村,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但在工地上鏟沙子的村民王芳,臉上已經沁出汗珠。她用頭巾擦一把汗,接著和工友繼續修整村里一條數百米長的街坊路。在他們不遠處,一條新磚鋪地的街坊路從村民居住區延伸到河岸。
這座妙峰山下、國道附近的河畔村莊,常住人口一百來人,有千畝山桃、古樹古廟和精品民宿。但今年受到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響,村莊一度路毀橋破、斷水斷電,八月中旬,村里水電網都已恢復。
對村民們來說,今年冬天並不愁過,因為村里家家戶戶都有取暖電器,有了電,屋裡就總是暖和的。但村民更期待來年春暖花開,村里兩條長滿鮮花的街坊路提升工程將竣工,村民們覺得,伴隨著春天一起到來的,還會有村里復甦的旅遊業。
村民們在忙碌中過冬
11月15日,早上七點的桃園村,戶外溫度零下2℃。此時天還未亮,遠處的高山、房屋、樹木像剪影一樣,人們只能看見它們的輪廓。在村西頭,一群穿著厚衣服的人正在彎腰用鐵鍁鏟土,「叮叮噹噹」的金屬聲,打破了村莊的清靜。
乍一看,握鐵鍁的隊伍貌似清一色是男勞動力,他們身材健壯,不多時便將路上混雜著磚塊瓦礫的土層,鏟成堆並轉移到路外側。但在活兒幹得最快的幾個人中,戴著頭巾埋頭幹活的王芳,是這處工地上唯一的女性。
王芳今年55歲,家住在村中央關帝廟對面的街坊路上,這是村里民房最集中的地帶。她性格開朗熱情,喜歡和別人聊天,平時她只要在家,總有鄰里鄉親上她家串門。可是這幾年,丈夫吳九會身體不好,不再外出打工,子女又都在城里生活,她便成為家裡主要經濟支柱。
桃園村的道路提升工程給一些村民帶來了在家門口工作的機會。今年七月,桃園村開始對村里休閑步道進行翻修。按照施工方案,村里要鋪裝瀝青道路3000多平方米。王芳和村里幾個人參加了施工隊,幫忙鏟土、攪拌沙子水泥等,每天工作的時間是七點到十二點,下午一點到五點。
中午歇工時間,王芳急忙走回家裡,這時候吳九會已經準備好了飯菜,把它們都擺在了舊木桌上,是幾個饅頭和米飯,還有一碟白菜。兩口子吃完飯後,吳九會慢慢進廚房洗鍋刷碗。王芳也不閑著,揮舞著笤帚從屋內掃到屋外。很快,到了下午一點,她又去鏟沙子了。
面對冬季的低溫、山穀的寒風,桃園村的村民們始終是在忙碌中度過。今年70歲的村民劉慧娟,在早晨七點多就約了同伴,出門去找停靠在村口的蔬菜流動車;她回到家裡,自己洗菜、做飯。中午時分,她在村里街坊路上四處溜躂,將地上的塑料瓶子、樹枝等撿拾乾淨。總之,她不讓自己閑下來。
村里共有兩條街坊路,按照村里計劃,兩條路都將打造成路旁栽滿花草的休閑步道。冬天花草枯萎,村里一些像劉慧娟這樣的老人,自發幫村里衛生員清理路上的枯枝敗葉,「我們這村的人,別管70歲、80歲,只要能動彈,就一定會幹活。別管天再冷,只要一幹活,人身上總是暖暖和和的。」
災後村莊重修了休閑步道
今年7月31日,桃園村遭遇了一場百年罕見的洪水,村里的一些地面被衝毀了。8月25日,記者第一次來到桃園村發現,村頭橋面上躺了一個歪倒的電線杆,大把的電線散落一地;村里街坊路有條一米多深的長坑,工人在鋪設管道;白色的文化牆上,有一個碗口大的豁口,是村民們當時為了泄洪用鐵鎬砸出來的。
11月15日,記者再來村里發現,村里一條街坊路上已經鋪上了磚,形成一條新的休閑步道;那處被鎬砸出的豁口,已經填上了。休閑步道兩旁的房屋、精品民宿,被人們收拾得干乾淨淨。人走在步行道上,可眺望被永定河環繞的妙峰山。
村里另一條街訪路,還處於施工過程中,但原先坑坑窪窪的地面已經被填平了,有軋路機在夯實地面。村黨支部書記曹振剛說,天太冷,會影響水泥的性能,所以施工過幾天將暫停,等到來年春天,再接著幹。
「明年春天,桃園村就會有一條嶄新的街坊路了,將是一水兒的瀝青路,可以讓遊客開車橫穿村域,縱覽桃園風光。」今年60歲的曹振剛說。
桃園村地處妙峰山和永定河之間,距離門頭溝城區只有17公里。村里許多人家蓋起了二層小樓,有的門前養花,有的屋簷前掛風鈴、燈籠,在河畔周邊,不乏有餐飲店、休閑園區。曹振剛說,在往年週末,桃園村人氣頗高,每天能接待上千名遊客。
但這場洪水帶給村莊的影響,還沒有結束。八月以來,村河岸每天有近十台鉤機在機械轟鳴聲中整修河堤、挖掘水管通道;有數十個工人,忙著搬運鋼管材料、配合機械作業。曹振剛每天上午八點,會和村幹部巡視一遍村域內所有的施工現場,有時會要求施工單位清理現場。
實際上,施工單位並不歸屬桃園村管轄,而屬於北京市內的一家企業。但曹振剛看到工地垃圾堆放的位置影響到村民出入的時候,會徑直走到一個工人面前,一字一頓地向對方說:「你們必須把這些垃圾運走。」
「災後的桃園村,已經在恢復元氣了。你看,現在已經有遊客開始來村里住宿了。我們得盡力給遊客創造好的環境,我們村的旅遊業,一天都不能耽擱。」曹振剛說。
傍晚七點,桃園村戶外氣溫降至3℃,而村東南角一處裝潢別緻的民宿里,室內氣溫是21℃。這家民宿是村民曹振龍開的,他在客房裡安裝了空氣能采暖設備。明亮的燈光下,一些遊客穿著單衣坐在房間里看窗外遠山的輪廓與天外的星光。曹振龍告訴記者,他家的客房已經預訂滿了。
在20℃冬夜裡開「茶話會」
「八點整了,八點整了!老吳,快開機器呀。」四位阿姨圍坐在一間十來平方米的平房裡,坐在正中的是屋主人王芳。她看到牆上鍾表的時針指向了「8」,忙將屋外的吳九會喊了進來。
每晚八點,是北京農村地區低谷電價時間段的開始。按照北京市相關政策,完成農村地區「煤改電」改造的村莊,住戶在法定取暖季期間,晚八點至次日早上八點,可享受0.3元/度標準的低谷電價,同時市、區兩級財政再各補貼0.1元/度,則村民實際用電費用為0.1元/度;補貼用電限額為每個取暖季每戶最高1萬度。
下班後的王芳,開始了自己的社交時間。左鄰右舍的朋友晚上來她家串門,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屋裡的電視機一直播放著節目,不過沒人去看,只是用來烘托熱鬧的聊天氣氛。但一到晚上八點,所有人的精神會興奮起來:「從現在起,用‘大磚子’就是一度電一毛錢了。」
桃園村村民將蓄熱電暖氣稱為「大磚子」,原因是這種約1.2米長、0.6米高的取暖設備,很像一塊大號地板磚;此外,設備里還放了蓄熱磚。據設備銘牌顯示,該產品額定功率達到3200瓦,產品重量124千克。
11月14日,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桃園村,吳九會坐在家中。他們家取暖主要依靠蓄熱電暖氣,當地人稱為「大磚子」。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曹振剛回憶,七八年前,桃園村成為門頭溝區「煤改電」試點村,根據政策規定,村民們購買蓄熱電暖氣,可享受補貼政策。據多位村民介紹,不同規格及型號的「大磚子」,價格有所浮動,總體上看,村民購買每台蓄熱電暖氣所花費的實際價格在600元到800元之間。
村民如果是在晚上八點到次日早上八點間使用「大磚子」,那麼實際花費的電費是一度電一毛錢,一旦超出這個時間段,電費就是每度四毛八分錢左右。
不過,「大磚子」有蓄熱功能,即使在村民不通電的情況下,也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散熱。據設備銘牌顯示,該設備的蓄熱時間是九個小時。11月15日晚上八點,王芳家戶外溫度是3℃,而室內溫度接近20℃。王芳自豪地說,這就是「大磚子」既能儲存熱量又能釋放熱量的功效。
桃園村大部分村民家裡是用「大磚子」來取暖。吳九會說,使用「大磚子」比之前燒煤球取暖更便宜,而且更衛生、安全。但相比「大磚子」,他更想在家裡安裝空氣能采暖設備,這種機器的供暖效率更高,如果價格能再合適些就更好了。
村民們告訴記者,如果桃園村村民安裝空氣能采暖設備,沒有政府補貼,個人安裝的話,可能得需要花費上萬元;目前該村村民只有買「大磚子」才能享受補貼政策,這也是村里大多數人家買「大磚子」的原因。
常來吳九會家串門的村民李淑媛,前幾年蓋了新樓房。她家裡安裝了空氣能采暖設備,而且還將空氣能供暖系統與地暖系統連接起來,無論中午還是夜晚,她家室內溫度總在20℃以上。
桃園村等待春天的到來
11月14日午後1時,桃園村戶外氣溫達到10℃,這幾乎是一天里最暖和的時候了。村民譚瑞蘭趁這個時間段,把屋裡的綠植一盆盆都搬出來,擺放到屋門口,沐浴陽光。她順便走出屋外,把蓋在白菜堆上的塑料袋扯下來一角,讓總捂著的白菜透透氣。
譚瑞蘭的臥室里有一方長炕,不過已經許多年不燒了,她在屋裡擺了兩台「大磚子」。上午開著窗戶,屋裡溫度也在16℃以上。她說老伴有抽菸的習慣,趁他不在家,就多開會兒窗戶。她曾聽人說,七葉蓮的葉片可以吸收尼古丁,於是她就專門在房間里養了一盆七葉蓮。
桃園村村民普遍喜歡在家裡養護花草綠植,隨便走進一戶人家,總能發現主人在封閉式陽台上,擺了一盆盆花草,比較常見的有長壽花、梅花,還有的人家在客廳里擺了一大片辣椒盆栽,辣椒樹有一米多高,結出的果子又紅又大。
「在家裡種上植物,就會覺得春天還在。」吳九會家的院子是封閉式的,地上擺了許多他也說不上名的植物。有時候氣溫驟降,他就把一些盆栽搬進客廳里。他說,客廳的溫度總是20℃,很像春天,比較適宜植物生存。
吳九會一年四季里最喜歡春天,「春天不那麼冷,會讓人願意到外面走走。我們桃園村,曾經是京西古香道,沿途的商販都在茶棚和桃山上涼亭內休息,而且村里有大片果園,每年春天都能吸引很多村外人來看花。」
村頭小橋的附近,有一座木柵欄、石頭牆圍起來的果園,種了櫻桃樹和桃樹。曹振剛介紹,這是村里的桃園,桃的品種有幾十個,這些桃子成熟後,是給村民們分著吃的;村里也有一些種植戶,經營了幾個觀光採摘園,向市民們開放,「每年三四月份,整個桃園村的幾千畝山桃花開滿山坡,是很壯觀的,而桃花樹下就是山間流水。」
桃園村的道路提升工程要等到來年春天才能完全結束,村民們在聊天的時候,總不禁流露出對未來的期盼之情。他們希望自己生活的家鄉,能早點恢復到水災前的樣子,他們的生活也能夠完全步入正軌。
「人人都喜歡春天,但問題是,我們得送走冬天,才能等來春天。」曹振剛說,未來的桃園村,會是一個像花園一樣的村莊,整個村莊會成為一個旅遊景區,一個以「世外桃源」為名片的永定河畔旅遊村。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