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創客盛會」落幕:聚焦創客教育,提供貫通融合平台
專家學者縱論創客精神,來自不同高校的青年創業項目一一路演,159所大中小學校展示最新的創新成果……11月18日至19日,「2023北京創客盛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
據瞭解,此次活動由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培育聯盟共同舉辦,以「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為主題,著力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及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期望以優質豐富的內容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發展。
活動吸引了全國159所學校師生參與,還有60家科創類企業、68家參展商參與創新成果展示。活動還邀請了來自全國高校、政府、企業的學者和人員,以及投融資、科技、藝術等領域的知名人士,進行投資對接。
北京歌華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建英在致辭中介紹,中華世紀壇自2015年延續創客活動並創立「北京創客盛會」品牌項目以來,已成功舉辦8屆。
楊建英表示,通過守正創新和不懈努力追求,「北京創客盛會」已逐步發展成為播撒創新種子,推動文化、藝術與科技有機融合,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高端智庫交流與創新成果展示平台。

「創客是新時代的勞動者」
「2023北京創客盛會」設有5場主題不同的論壇。
在11月18日上午的主論壇中,三位專家就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主任李雙壽從不同角度解讀和闡述了「創客」和創客教育。在他看來,「創客是新時代的勞動者」,需要承擔更多思考複雜度高、創造力強、靈活性高的生產性服務工作。而創客精神代表著一種敢於嘗試、不斷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創新創業的靈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李雙壽對此次論壇提出期待,他希望基於清華大學多學科交叉創新的優勢,與創客們攜手共進,將新興產業的先進元素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要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全球一流的跨學科創客實踐平台,以創意創新創造來塑造更合意的未來。
清華大學教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祖偉峰以大學教育作為一個參考點,分享了工程教育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他表示,橫向拓展包括跨學科拓展、將先進製造的知識和實踐加入本科課程中,以及持續學習等時間上的拓展;縱向延伸則是指大學教育向中小學教育的延伸,以及院校工程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銜接。
祖偉峰建議,應在中小學教育中融入工程教育。第一是工程思維的短期培養,包括系統思維設計思維、計算思維、創新思維等,「但都是萌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種種子,慢慢深耕,到高中的時候可能會有發芽,再到大學,再到這個研究生教育。」第二是要初步理解工程概念,第三是要瞭解中外重要的工程歷史,第四是對工程規律要有初步的瞭解,包括培養實事求是、科學精準、嚴謹負責任的態度。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原院長顧建軍則聚焦於探索中小學的工程教育,分享了「K12技術與工程教育的定位體系和實施」。
此外,在19日上午舉行的分論壇「拔尖創新人才技術與工程教育大中小貫通式培養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聚焦基礎教育階段,討論在「雙減」、「新課標」形勢下,科技教育如何做好加法,為創新賦能。

青年創業項目展示的舞台
基於視覺大模型的AIGC生態建設、利用AI介入罕見病快速篩查及預防、利用聲學感測氣流幫助哮喘病人、不留水跡的眼鏡清洗護理液……
在11月18日下午舉行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論壇上,來自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學校的8組創新創業團隊進行了項目路演,涉及醫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農業等多個領域。
路演項目負責人從公司/團隊介紹、項目背景、市場分析、核心技術、商業模式、盈利模式、融資計劃等方面對各自項目進行了詳細講解,擔任評委的多位專家學者、企業家、投資人則一一提出了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院旺的「CareRare」罕見病快速篩查項目,引發了多位評委的關注。
院旺在路演中提到,目前全球已知罕見病近7000種,在我國約有2000萬罕見病患者,且每年新增約30萬患者。但罕見病患者多面臨「診斷難、診斷貴、易漏診誤診」的難題,而且常常伴隨著高額的經濟支出和不可逆轉的健康損害。院旺介紹,70%以上的致病基因突變會呈現獨特的多模態特徵,因此可以利用AI分析患者的圖片、影片等多模態特徵幫助罕見病無創、快速、早期的篩查。
路演結束後,評委們肯定了該項目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同時就商業模式進行了討論,最後建議其增加與醫院醫生的合作,共同為罕見病群體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幫扶。
一位路演項目的負責人表示,作為技術出身的創業者,本次活動對他們來說既能展示項目,也能接觸和瞭解到更多互聯網領域的專家,期待能夠達成合作,專家評委的點評,也能讓他們更清晰地認識到項目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向。

三大創新成果板塊貫通大中小學
在中華世紀壇地下一層舉行的「科技創新成果展」,分為高校創新成果展示、企業展覽、教育裝備展示三大板塊。
據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龍介紹,往常各類院校都在各自學校組織論壇活動,面向的圈層和人群相對垂直,創客盛會希望打破壁壘,通過論壇內容找到著力點,將校內和校外相結合,促進大中小學貫通融合,同時這種輻射全社會人群的形式也是一次新的嘗試。
記者注意到,成果展上展品豐富多樣,包含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農業、VR/AR、非遺、文創等領域的經驗與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展出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設計與運用模擬仿真競賽系統」和「先進飛行器模擬仿真對抗系統」,引來眾多青少年參與嘗試。該展位工作人員介紹,這兩套系統在以航空為主要力量的海上搜救或戰場搜救等領域,能夠從裝備模型建立與優化、裝備效能與體系貢獻度評估等全流程、多方面開展研究,促進產學研相互轉化的同時,更解決行業關鍵問題。
創新成果展中還有多個來自中小學的項目。楊白冰是石家莊第四十四中學的初一學生,他和小組成員郭夢瑤花了三個月時間製作「安全暖行裝置」。
楊白冰說,冬天會有許多小動物在輪胎上和車底取暖,他在新聞里看到小動物受傷很心痛,因此設計了該裝置。該裝置可以監測車底狀況,如果車底有小動物,會通過電子屏顯示並觸發驅趕程序,同時還能實時監測車內的空氣質量。

據石家莊第四十四中學的老師介紹,建校十六年來,從最簡單的科技小製作開始,到人人參與的「科技節」,學校通過一系列科技創新教育實踐,開發出涵蓋機器人、3D打印、STEAM創客、「三模一電」等多領域的科技社團,還擁有活動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行知綜合實踐樓。
成果展還吸引了周邊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參與。來自秦皇島一所小學的信息技術老師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能夠將一些新技術帶回學校,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創新的種子。
新京報記者 李聰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