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故事精彩各不同,淄博好戲連台話振興

大眾網記者 許炳棋 淄博報導

用時近一個月時間,跟隨「強品牌 慶豐收 促和美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淄博村村有好戲」媒體行,採訪了淄博30餘個村莊,見過一步一景的鄉村美景,見過碩果纍纍的瓜果蔬菜大棚,見過增收致富的鄉村共富企業,見過溫馨祥和的文明鄉風,見過幸福安詳的老有所依……一路上,村村都有好戲唱,從外到內都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幅「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振興畫卷鋪展開來。

民生為先,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鄉村振興,民生為先。讓農民生活更美好,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近年來,淄博各區縣、鄉鎮村莊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走進臨淄區朱台鎮陳營村,只見「雅居」「豐澤居」……一幢幢白牆青瓦、尖瓦、燈籠點綴的二層小樓別有一番風味,這是陳營村實施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項目建設的成果,按照「三聯排」「雙層」徽派建築風格,建成一期15棟農村新型住宅。二期項目正在規劃中,村民不斷富起來後,居住質量也不斷提起來。

外人都說臨淄區金山鎮崔碾村里的天格外高,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崔亮道出「真相」:不是村里的天高,而是抬頭不見一根電線,顯得天格外遠。近年來,崔碾村先後開展供排水改造、弱電下地、美麗庭院建設,建成古槐文化廣場、修建大碾、進村路兩側放置石槽、種植竹子等觀賞性花卉,村莊環境明顯改善,一幅「靜美山村,幸福崔碾」鄉村畫卷令人駐足。

臨淄區西單村聚焦「一老一小」,每天免費為村內70歲以上老人提供三餐,盤活閑置30年資產,建成一處中小學綜合勞動實踐基地,讓群眾擁有了集康養院、住宿樓、教學實踐基地等於一體的生活空間,真正做到美而宜居。

民生為重策長遠。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村莊美起來,活起來,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願景變成了真實場景,也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產業興旺,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富民增收,產業是支撐。

產業興旺,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促進產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底子」,關鍵在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鏈發展。淄博「一村一業」「一村一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農村特色、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品牌。

沂源縣南麻街道侯家官莊村立足自身產業、生態等發展優勢,以黨建引領,深度融合合作社經濟優勢、群眾能動優勢,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沂源紅蘋果,整合資金建設智慧果園農業示範基地500畝,走出一條強村富民新路子。

淄川區馬家莊村依託種植鮮食玉米、陽光玫瑰葡萄、網紋Melo等特色農產品種植,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讓農民以土地等入股享分紅,村集體實現年收入16萬元,每戶年均土地分紅1000元,帶動村民260人就業。

高青縣蘆湖街道為盤活沉睡資源、蹚出振興之路,通過率先實施「三變五合」改革,流轉土地和水面5000餘畝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利用,發展清水小龍蝦、高青大米、光伏新能源等特色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0餘萬元。通過「荷蝦共生」「稻蝦共作」「漁蝦共融」等立體種養殖模式,土地畝產效益翻了近3倍,超過1萬元。

沂源縣南麻街道許村投入3000多萬元,發展農文旅項目,以種植火龍果、香蕉等南方水果為主,村集體收入前後增加了20多萬元。到目前為止,許村經濟收入達到70多萬元。

產業發展「一子落」,鄉村振興「滿盤活」。淄博各級政府還積極推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的發展,讓農村產業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活力,農民實現了就地就業和增收。發展有「錢」景,農民在鄉村振興的舞台上才能「唱勁」十足。

精神文明建設,聚起鄉村振興大合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能量之源,具有賦能鑄魂作用,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淄博越來越多的鄉村聚起了「精氣神」。

一個榜樣,一種力量。博山區源泉鎮北崮山村充分發揮焦裕祿故鄉的資源優勢,以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為主線,把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打造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焦桐院、村史館等教育場所,進一步傳承焦裕祿精神,弘揚紅色文化。

每年八九月份,在淄博市博山區八陡鎮的大街小巷,到處飄蕩著鑼鼓聲,大家用喜慶、歡樂的民俗文化展演迎接每年一次的「博山孝文化大會」。村民說,大家想用鑼鼓展演來歌頌顏文薑留給我們後人的「孝」「善」等精神財富。

在淄博高新區,提倡厚養薄葬、依法殯葬、文明治喪、從簡治喪,凡辦理喪事,一律以「村紅白理事會」名義舉辦,實行播放哀樂、鞠躬、默哀、佩戴白花黑紗等文明喪葬禮儀,村民葬禮費用下降至1000元左右。

農村節會辦起來、戲曲唱起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樂在其中,積極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倡導文明新風尚,鄉村文明新氣象不斷煥發,以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鑄魂」,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唱好融合戲,拓展鄉村振興空間

鄉村振興,要因地製宜,立足鄉村特色產業、資源稟賦等優勢謀發展。各地區在如何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將自身優勢轉變為發展特色上,似是打通了「任督二脈」,紛紛解鎖了新玩法——農文旅融合發展。

農文旅即「農業+文化+旅遊」,真正的農文旅融合項目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旅遊休閑為形態,風土文化為靈魂,挖掘鄉村的深層價值。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根本。

博山紅葉柿岩旅遊區立足優勢、優化思路,堅持「創建一帶、發展一線、帶動一片」的發展理念,實施集中連片打造,充分挖掘博山齊長城、陶琉、飲食、紅葉等文化記憶,植入文化內涵,鏈接高端資源,融合先進設計理念和運管方式,創新搭建平台載體,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桓台縣起鳳鎮開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探索實踐,依託馬踏湖優良的自然生態,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利用盛產蘆葦的優勢,將當地草柳編產業集中有序的產業化運營,初步形成了蘆葦加工、銷售、出口的一條龍生產體系。各類葦編、蒲編、草編及柳編等1000多種手工藝品和家居用品,遠銷南韓、日本、泰國、美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博山區中郝峪村的鄉村旅遊,從初期的單一觀光農業,逐漸形成集規模化種植、農副產品製售、旅遊、休閑、娛樂、服務於一體的發展格局,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在其帶動下,博山區池上鎮44個村子有五分之一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路子。

農文旅融合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農民可以從事旅遊接待、手工藝品製作、農產品銷售等工作,實現了在家門口創業和增收。

農文旅深度融合,拓展了鄉村振興的廣度和空間,激發了新的發展路徑,實現了鄉村產業的轉型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域特色和持久活力的鄉村振興之路。

村村有好戲,好戲看不完。把主角留給農民,把舞台讓給農民,把鏡頭給足農民,鄉村振興的鑼鼓已然敲響,一場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之「戲」,正在淄博上演。

責編:田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