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限速、人車分流,能否為成都環城綠道管理“開良方”|封面深鏡

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當下,成都環城生態區環線100公里綠道已成為備受市民、遊客青睞的戶外出行好去處,其中不乏騎行健身、休閑遊憩的人。與此同時,綠道騎行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管理,規範綠道騎行等問題。

近日,成都市公園城市局和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聯合組織專業團隊編製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綠道騎行管理辦法(暫行)》(下稱:《辦法》),面向社會進行第二輪公開徵求意見。

面對環城生態區綠道管理這個新問題,11月20日,記者通過梳理相關管理規定,並對話騎行愛好者、市民、城市交通專家等,收集不同領域、不同角色關於優化綠道管理的“聲音”,為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可行方向。

綠道騎行。圖據受訪者提供

01

環城綠道多次出事故 官方出台騎行管理辦法

4月9日,成都環城生態公園一級綠道白鶴林立交附近,兩名騎行者發生相撞事故,一名女孩受傷後不治身亡,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之後,事發地點已專門設置擴音喇叭提醒過往自行車減速慢行,請勿逗留,並且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提醒來往的騎手減速,必要時下車推行。

這也不是綠道第一次發生事故,早在2022年5月,有著多年自行車運動經驗的成都本土知名博主曾發佈過一則視頻“曝光”成都環城綠道的亂象,隨意穿行行車道的行人、多人並排騎行等不安全行為在環城綠道上也十分常見,在綠道上發生的大大小小車禍不少。

在綠道如何安全騎行、怎麼進行管理,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近期出台的《辦法》中就做了一些規定,為確保騎行和步行者的安全,設置人車分流;全環限速標誌限速值不應大於20km/h,人流密集區域、風險點限速值不應大於15km/h;在環城生態區綠道上,騎行人員宜佩戴安全頭盔、護膝、護肘等防護用具等。

02

市民聲音

綠道上能否進行專業騎行成為爭論焦點

成都環城生態區環線有100公里綠道,一般騎行愛好者會花幾個小時騎完一整圈,而對於普通市民,一般只會在綠道中一小段遊玩。這就產生了問題,騎行愛好者會保持一定速度騎行,在旁人看來這樣的速度過快,很容易發生事故。

徵求意見發佈後,不少市民發表了看法。家住綠道附近的市民劉女士認為,綠道是大家休閑娛樂之地,不是騎手的專用車道,就應該禁止在綠道進行專業騎行,而且週末有許多家長會帶著孩子玩耍,騎行速度太快誰也不能保證行人的安全。

“限速20km/h對於騎行愛好者不太友好。”資深騎行愛好者肖先生則認為,一般騎行速度為30km/h左右,這個速度在安全可控範圍內,如果路況較好、更專業的騎行者,騎行速度則可能達到40km/h。“但這個速度在綠道上還是快了,不提倡騎這麼快。”他還強調騎行一定要戴頭盔,不僅僅是在綠道騎行時要佩戴,平時騎自行車也應該佩戴頭盔。

此外,對於在綠道騎行必須佩戴頭盔,有市民持反對意見,認為沒有可操作性、不應進行強製規定。

03

專家建議

限速、人車分流有必要 應加強綠道相關配套管理

“為保障綠道騎行安全,限速是有必要的。”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劉濤認為,對於人車混行路段,實行人車分流,有助於確保騎行和步行者的安全,電瓶車如果進入環城生態區綠道,也應遵守相應的限速規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行。

此外,他還說,要加強綠道引導標識標線和安全設施的建設,提升綠道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提升綠道基礎設施的無障礙設置,方便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安全便利地使用綠道;加強綠道內和周邊的互聯網共享自行車停放管理,及時清理破損的自行車,確保綠道通行暢通;因地製宜地設置相應的休息區、服務區等配套設施。

04

多地曾出台管理辦法

禁止電瓶車上綠道行駛 設置人車分流

記者梳理髮現,全國多地已出台綠道管理辦法。如《深圳市綠道管理辦法》規定,本辦法所稱綠道,是指以綠化為特徵,串聯成網,供市民休閑遊憩、 運動健身的慢行道路。其中,第二十六條規定,省立綠道和城市綠道禁止機動車、電動自行車行駛;第二十七條規定,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分開設置的綠道,行人和自行車應當各行其道。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合併設置的綠道,自行車應當控製行駛速度,避讓行人。

如《北京市綠道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綠道慢行道路是在綠道用地範圍內,滿足市民休閑需求而建設的自行車騎行、步行及騎步行兼有的慢行道路;綠道連接線是為保證綠道連續而局部利用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的路段;第十條規定,本市綠道內只允許人行和自行車通行。有條件區域應安裝硬質隔離措施,同時要設置機動車、電動車、人力三輪車等禁行警示標誌牌及邊界警示線。步行綠道還應設立禁止自行車通行的警示標識和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