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白天上班晚上學藝,年青人緣何熱衷上夜校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年青人緣何熱衷上夜校
「下班幹嗎去?」「走,一起上夜校。」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地年青人共同開啟了「夜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上夜校。
從舞蹈聲樂、非遺手作、美妝健身,到紅酒評鑒、Vlog拍攝、橋牌技巧……五花八門的「潮課」、高性價比的學費、頗有水準的教師,讓夜校這個原本自帶年代感的概念頻頻爆火出圈。在夜幕落下、華燈初上的城市一隅,人們的學習熱情被激活,難得的休閑時光也被點亮。
想當年,夜校曾是無數年青人掃盲、培訓的共同回憶。現如今,從非遺技藝到傳統手藝,從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夜校已經成為年青人舒緩壓力、陶冶情操的一片淨土。青年夜校的華麗翻新,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撕掉標籤,做不一樣的自己
夜校究竟有多火爆?
某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相關帖子評價數同比增長226%。在一些社交應用中,「青年 夜校」相關話題更是不斷登上熱搜,熱度比往年翻倍增長。
今年9月份,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報名還出現了這樣的景象:65萬人同時在線搶課,143個教學點位、382門課程的9117個線下上課名額在半小時內被一搶而光,大多數課程名額一分鐘內就被「秒殺」,網民直呼「夢迴大學搶課」「比假期搶車票還難」。
有人這樣形容,青年夜校是成年人的「少年宮」。長期以來,藝術教育呈現出「兩頭熱、中間冷」的整體態勢。與少兒教育和老年大學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青年藝術教育的大片空白。
「青年對夜校的關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青年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很大,但是有限的時間和高成本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需求。」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副主任歐小媛表示,「強化夜校的公益屬性,就是為了幫助青年以低成本獲得種類豐富的課程服務。」
「創辦之初,上海夜校的教學門類較為傳統,如今已經拓展到了生活時尚類。今年秋季班,上海夜校還與上海市殘聯合作,首次開設了手語課。」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介紹。在他看來,課程設置的新穎和高性價比,都是讓夜校廣受年青人歡迎的重要優勢。「7年來,上海夜校的學費一直都是500元12次課,單次課程的價格低至40多元,讓人很難不心動。」
此外,授課時間與工作時間「錯峰」,授課地點方便到達,也讓夜校對年青人格外友好。在廣州青年文化夜校,18歲至45歲的在穗青年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種類豐富的文化課程。課程時間也考慮到年青人工作和通勤的實際,基本固定在每週五19時30分至21時,頻次則按照每週一節來安排。
「在課程的選擇上,前期我們主要通過問卷調研方式瞭解青年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同時密切關注青年經常瀏覽的社交平台來獲取青年感興趣的內容、話題信息,再結合項目功能定位來設置夜校課程。」歐小媛說,「通過充分調研,我們根據青年反饋的需求不斷對課程進行動態調整,最大限度回應青年呼聲。」
歸根結底,近期夜校的火爆,像是中青年藝術教育需求的一場集中噴發。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青人撕掉標籤,在生活的忙碌之餘「喘一口氣」,去擁抱不一樣的自己、解鎖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學無止境,引領社會風潮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
終身學習是個體發展的動力源泉,如浪潮澎湃翻湧,從未停息。夜校的出現,便是這滾滾浪潮上的一葉方舟,承載著無數年青人的求學之心越行越遠。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華軍看來,青年夜校的出現,正契合了廣大青年充實內心、提升自我、追求夢想的精神需要,是他們主動通過自我提升來尋求自我個性解放,尋求學習共同體、生活共同體的表現,更是我國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戰略部署的生動實踐。
「夜校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空間,實際上承擔著一個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為民眾提供持續學習的資源和空間,傳播健康、積極向上的知識和文化。」在張華軍看來,通過夜校的學習,年青人不僅能習得新的技能、保持競爭優勢,更能豐富業餘生活、充盈精神世界,激發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風貌。「夜校不僅為社會民眾提供多元、高質量的學習平台,更為終身教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路徑。」
廣州青年文化夜校街舞進階課的學員小燕,便是通過夜校「圓夢」的年青人之一。回想起自己與街舞的故事,小燕感慨不已。「從小我就愛跳舞,常常在家裡關起房門翩翩起舞。然而,因為圓圓的身材,加上性格偏內向,我沒有勇氣在人前展示舞姿,自然也沒跟家裡說過要學舞蹈。」小燕回憶說,舞蹈夢就像一顆沒有發芽的小種子,一直被她深深地埋在心裡,直到與夜校「相遇」。
「從廣州青宮公眾號上看到夜校的消息,深埋在心裡的那顆小種子突然之間被喚醒了,內心有個聲音:‘我要報名,我想學跳舞。’」加入夜校舞蹈班後,小燕從一開始的四肢不協調,到「一節課能跟著音樂連貫跳二十來秒」,她逐漸體會到了跳舞帶來的酣暢淋漓,「我感到身體和心理的‘封印’被解除了,跳舞的自己真的太酷了」。
對小燕而言,參加夜校的意義遠遠大於學習跳舞這項技藝本身。「我今年剛轉換職業‘跑道’,從事自由職業,經常感受到生活節奏和經濟等方面帶來的壓力。很多時間都是居家工作或是照顧家庭,有種莫可名狀的焦慮感。」小燕說,「夜校圓了我的舞蹈夢,也給了我一段放鬆身心的寶貴時光,讓我可以和同學們聊天放鬆、互相鼓勵。」
張華軍認為,正是「非學曆化」特徵促成了夜校的「去功利化」導向,讓廣大學員可以摒棄傳統學業表現帶來的焦慮,更多享受學習過程本身。
「這實際上是在‘高效率文化’‘優績文化’的日常工作生活之外,開闢了一個沒有‘內卷’和‘內耗’的心理空間。這個新的心理空間,為青年人自我調適、自我療愈、自我和解、自我突破、自我成長,帶來新的契機和可能。」張華軍說,「一些例如橋牌等社交性強、娛樂性強的課程,能讓年青人在下班之後有休閑娛樂放鬆的去處,給高壓工作下緊繃的神經‘放個假’。」
齊心協力,方能越辦越好
青年夜校的「多地開花」,不僅體現了當代年青人對完善知識體系、豐富精神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更彰顯著各地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文化藝術資源「沉下去」的不懈努力。
在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任教老師大多為該領域有口皆碑的老藝術家、老工匠,例如,橋牌課的老師是中國橋牌協會三星終身大師陸凱,京劇課的老師是國家一級演員王玉蘭,江南點心製作的老師是五星級酒店大廚仲軍,而其他一些手藝課甚至請來了非遺傳承人……「越來越多的機構願意跟夜校合作,為學生們帶來優質的教育資源,老師們也能通過上課擴大影響力。」吳鵬宏坦言。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隨著《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落實,我國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穩步增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改善,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看來,「夜校熱」的背後,是中國城市文化服務與社區教育創新的不斷突破,更是各地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可達性和實用性的具象體現。
「當下正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新技術、新概念、新業態不斷湧現。從根本上講,夜校能夠幫助廣大青年更新系統認知、優化知識結構、開闊視野,是學曆教育之外滿足廣大青年學習需求的重要渠道。從這個視角來看,夜校的實踐和探索,也給優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帶來許多有益啟示。」李立國表示,「在未來文化建設中,應更加著眼於優質教育資源與配套文化服務的下沉,滿足各類人群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進一步激活人才發展活力,讓每個人都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
李立國認為,夜校要長長久久、越來越好地辦下去,離不開多方協同、共同發力。「面對這樣一股‘夜校熱’,社會各界應當給予足夠的支持,確保夜校對人們來說不只是‘一時新鮮’,而是能做到‘長久陪伴’。」李立國說,「通過打通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各個環節,形成政府統籌、教育牽頭、社會參與的全民終身學習機制,充分發揮高等學府、群團組織、社會團體在跨領域資源整合與人員組織方面的積極作用,讓優質公共文化資源惠及更多人。」
面對未來,歐小媛充滿信心。「目前,我們在鏈接整合社會力量、社會資源上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還不能百分百滿足青年對‘體驗式’‘互動式’學習的所有需求。」歐小媛表示,「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信息化、數字化科技的不斷應用,夜校一定能進一步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增強服務供給能力,提升資源利用質效,進而精準聚焦青年的需求,源源不斷地為廣大青年奉上精彩的文化大餐,讓青年的眼界更開闊、生活更美好。」
[專家學思]
夜校出圈助推學習型社會建設
當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忙碌一天的人們告別白天的快節奏生活,開啟屬於自己的夜生活模式。很長時間以來,影院、網咖、商場等是年青人夜間消費的場所。而近期,夜校逐漸成為新風尚,引發了社會熱議。
利用夜晚時間到學校上課的夜校,與全日製脫產學習相對,是一種業餘學習,主要為想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的人員開辦。夜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頗為流行。而今天的夜校,雖然不再專注於學曆提升,但依然保留了過去的學習形式,特別是開設了眾多與時俱進的課程,可以填補個人在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短板。區別於之前的夜校潮,這屆年青人熱衷的夜校課程更加豐富多元,從非遺技藝到傳統手藝,從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應有盡有。比如,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開辦的夜校中,有iPad繪畫、Vlog拍攝、手語等課程;重慶江北區合作村青年國際社區的夜校,則有攝影、影片製作等課程。這些內容在學校教育中較少涉及,而在現實工作生活中又時常遇到。怎樣掃除這些知識技能盲區、克服本領焦慮、提高工作效率,成為年青人亟待解決的問題。開設了相關課程的夜校,正好成為他們學習「充電」的最佳選擇。「白天工作,晚上學藝」的模式,「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狀態,正是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一個生動場景。
在一些藝術夜校的報名界面可以看到,夜校課程可謂「物美價廉」。例如,上海市民藝術夜校課程,幾乎都是500元12節課,每節課90分鐘。而且授課的老師有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藝術院團專業教師等,性價比很高。年青人在家門口就能夠以低廉的價格享受到優質的美育資源,出現「一課難求」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夜校也是年青人充實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隨著電子信息設備的大規模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0.8億人,短影片用戶規模10.26億人,用戶使用率達95.2%。此外,我國網民人均每週上網29.1小時,較2022年12月提升了2.4個小時,「機不離手,眼不離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研究表明,沉迷網絡會導致社交時間、社交規模、社區參與度下降,隨之而來的還有孤獨程度與抑鬱程度的提高,這便是「社交網絡悖論」。而在夜校,大家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因為選擇同樣的課程聚在了一起,情趣相近、意氣相投。因此不少年青人感慨,忙碌了一天之後,夜校讓他們體會到了內心的溫暖。除此以外,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難免會帶來焦慮感,人們迫切需要一些能讓心靈沉澱下來的事情,在夜校學藝或許就是一個有效方式。
從夜校開設的課程中,可以看出年青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在重慶的一所青年夜校中,需求最多的是烘焙課和化妝課;在河南洛陽的一所藝術夜校中,剪紙、插花、茶藝、民謠、葫蘆絲等課程頗受市民歡迎。這些課程滿足了年青人的個人興趣愛好,幫助一些人實現了兒時的夢想,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樂趣。夜校的火熱,折射出年青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反映出他們終身學習、自我提升的生活理念和態度。夜校在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各種教育資源、要素的多元整合,滿足了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學需求。
當然,在夜校出圈的背後,一些問題也亟須關注。在開班授課上,如何保證授課質量和內容品質,讓學生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教學環境上,如何保證位置便民、環境優良,儘可能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在收費標準上,如何保證公開透明、親民合理等,讓大眾都能夠平等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此外,現在還有不少年青人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在滿足城市青年上夜校的同時,也應該大力關注鄉村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他們量身定製夜校課程,做到城鄉統籌、一體推進。同時,夜校自身也要積極探索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融合發展,形成科學系統的體制機制,推動「夜校熱」持續下去。
夜校火爆的背後,也體現出大眾對於更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的旺盛需求。因此,政府部門要搭建好平台,讓各類主體都能成為藝術課程多樣化的供應商和服務商,使豐富的都市資源「沉下去」,轉化成可為市民群眾所用的美育資源,從而服務教育強國戰略,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借助這一寶貴契機,讓「夜校熱」成為新常態,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藝術修養。而對於年青人來說,把「夜者日之餘」充分利用好,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也是不負韶華,不負青春。
(作者:劉齊,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