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發佈4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再深化「9+2」協同發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李金萍 深圳報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過去4年,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長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區域,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9+2」城市群如何更好協同發展?有哪些發展機會?

11月19日,2023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論壇在深圳召開,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團結香港基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深圳市委員會、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創新研究會等機構共同主辦。

論壇吸引了商界、智庫及行業人士,共同探討產業發展趨勢和新機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以視像致辭表示,「大灣區的前景光明,機遇處處。深港將善用合作區‘一河兩岸’下‘一區兩園’的優勢,全力推進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讓大灣區成為彙聚全球創新專才、年輕企業家的人才高地。」

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發佈規劃僅4年的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活力最為強勁的地區之一。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9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人口已達8600萬。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是按下了加速鍵,區域合作行動頻頻,基礎設施「硬聯通」持續加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等軟聯通不斷深化,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在以平台牽引的區域合作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河套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下稱前海合作區)先後行動頻頻,深港協同發展進程不斷加快。

在河套合作區,8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正式公佈;9月,位於深圳河套合作區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首批16家香港企業機構組團入駐;10月,香港發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香港園區和新田一帶)釋放出更多深港協作的積極信號。

深港合作的另一個重要區域合作平台,前海合作區也在謀劃新發展。11月9日,在已有6大產業集聚區基礎上,前海合作區宣佈將加推人工智能、供應鏈、集成電路、海工裝備、航運服務、國際諮詢等新一批「六大集聚區」,打造「6+6」產業集聚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區政府也在積極推進前海合作區和河套合作區協同發展,在10月25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河套」一詞出現了13次,「前海」一詞出現了8次,其中前海是金融業合作是重點,明年中完成港深西岸鐵路次階段研究,而河套則是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探索創新舉措。

作為灣區協同發展重要的藩籬,規則機制如何更好聯通,灣區內城市也在積極探索,取得了許多成果。

近日,粵港簽署《粵港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合作協議》,兩地分別推出首批超過50項「跨境通辦」政務服務。

其中,特區政府已經開設「跨境通辦」專題網站,整合9個部門有關稅務、公司註冊、物業及車輛查詢與登記、個人證明文件、人才入境申請、福利及教育和醫療健康等領域的54項政務服務,供內地居民或在粵生活的香港居民使用。

在廣東政務服務網跨境通辦服務專區,大灣區內地9市也首批上線了香港市民或在香港生活的內地市民常辦的54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涵蓋人才引進、就業創業、養老服務、稅務申報、企業經營等。

除了線上服務,廣東省還在大灣區內地9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置跨境通辦服務實體窗口,為香港市民申請內地服務提供專門通道。

此外,還有多項利於灣區協同發展專項政策先後發佈,包括「港澳藥械通」政策,「粵澳社保一窗通」投入使用,粵澳職業技能「一試多證」專項合作落地,廣東省開啟了定向港澳特區選拔公務員等,為港澳人士在內地城市便利生活提供支持。

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開通運行,深中通道有序推進,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香港融入全國高鐵網。同時,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橫琴口岸旅檢區域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通關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特首顧問團成員蔡冠深在活動中表示,「與歐盟相比,處於一國之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在要素流動、人員往來便利方面,與27個不同主權國家的歐盟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當中的差距正是我們改革提升的巨大空間。」

要素流動、規劃銜接仍需深化

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尋求更大發展?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華潤集團原董事長、香港特首顧問團成員表示,「大灣區要實現宜商宜居宜遊的國際化平台目標,粵港澳三地應該發揮好金融+科技的機制,實現產業引領、金融深度參與。粵港澳三地個性突出,短板也明顯,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但並不具備創新產業化的能力。澳門是全球休閑娛樂中心,廣東是全國最具創新的產業聚集地,但金融與科技創新融合的能力尚顯不足。」

對此,他建議,「在科技創新領域,粵港澳三地的創新合作要科技創新+產業合作,與香港的金融、投資、貿易的合作,科技需要資金支持,香港不但是通往全球資金海洋的管道,也能提供全面的國際貿易相關服務。同時,灣區內其他各個城市也應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加強分工協調,即推進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合作,更應推動跨產業的合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建議,「應該進一步釐清港澳優勢,發揮港澳在國家經濟大循環中外引內聯的作用,尤其應該重點推動河套合作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其中,在加快河套合作區建設方面,將香港的科技創新、資金流動便利、知識產權保障、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與珠三角地區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方面,要不斷完善共商共建共管新機制,真正將兩國之異轉化為一國之利,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動能、提供新的空間、創造新的機遇,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生命科技領域有所研究的香港前財政司司長、南豐集團董事長梁錦鬆表示,「內地和港澳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在醫療領域進一步協同合作。」

他表示,「雙方可以在跨境醫療服務資源融合、醫療人才教育資源整合、創新藥品器械互通、健康保險產業合作互補、生物醫藥研發合作、居家醫療康復等方向進一步深入探索,協同發展。」

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曾任黨委書記、董事長倪澤望博士,則從產業發展角度建議,「下一個時代是人工智能時代,深圳+香港或許可以探索成為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潮流區域。」

他進一步表示,「深圳+香港在全球人才、市場爭奪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香港可以利用大學、科研的優勢,結合深圳產業鏈完整和新興經濟企業競爭力強的優勢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