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周麗:全國碳市場2030年前可分批納入6大高排放行業

截至11月16日,全國碳市場已運行兩年零三個月,為全國綠色低碳發展作出了貢獻。隨著碳市場的平穩運行,碳市場擴容的聲音也漸起。

11月17日至18日,2023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在廣州舉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表示,要積極穩妥地將更多的高碳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豐富碳市場交易品種,增加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為什麼要擴容,擴容能帶來什麼,如何去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麗。周麗長期關注並研究碳市場,基於自己及團隊的研究成果,她表示,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需要考慮其必要性和難點,研究行業納入的優先序,預計到2030年可分批納入剩下的6大高排放行業。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麗。受訪者供圖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麗。受訪者供圖

我國碳市場具備行業擴圍的條件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我國碳市場處於一個怎樣的發展狀態,是否需要做一些改革、突破?

周麗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雖然只覆蓋火電行業的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但總量達到大約45億噸,並且成為全球運行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當前,全國碳市場採取行業基準法,向排放主體免費分配排放配額。現階段無論是交易主體還是交易品種都比較單一,市場基本平穩但不活躍。碳價從一開始的每噸四五十元,漲到去年的60元,近來已經漲到80元。同時,相比於試點碳市場5%的換手率,全國碳市場換手率比較低,大概也就只有2%。

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希望能做出一些改變,來推動市場進一步發展。不過,總的來說,作為一個減碳的政策工具,碳市場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了。

當前國家各種雙碳政策文件中,都反復提到要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範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從國際上來看,COP26批準建立全球碳市場的框架規則,這意味著各國在未來全球碳市場機制這個議題上達成初步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碳市場必將受到全球的關注。

碳市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們節能降碳的體制機制創新,希望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來幫助實現我們的減排目標。

行業擴圍應成熟一個,發佈一個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那這樣的改革應如何入手,有什麼方法策略?行業擴圍的意義是什麼呢?

周麗:要用好碳市場這個政策工具,充分發揮碳市場作用,就必須適時積極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範圍。基本原則是「成熟一個,批準發佈一個」。同時,擴大行業覆蓋範圍主要有四方面好處。

首先,有利於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國很多高排放行業還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果把這些行業納入碳市場,能使行業內部優質產能得到充分釋放,從而優化產業結構。

第二,能更好地擴大碳市場的減碳效果。在不考慮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情況下,2030年化石電力能效提高的降碳潛力僅1.4億噸二氧化碳,而工業節能減碳則可能高達13億噸二氧化碳。覆蓋更多行業,配額總量可能從目前45億噸擴大到70億-80億噸。

第三,能夠有效提高減碳的成本收益,提升市場效率。納入更大範圍的行業和企業,可以增加碳市場參與企業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提高市場流動性,覆蓋更多低成本減碳機會。

第四,有助於促進並且引導產業綠色低碳投融資。碳價信號有助於推動現有公共和私人的金融資產直接或間接地投向節能減排企業或項目,滿足企業低碳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提高企業低碳生產經營動力。

全國碳市場擴容面臨三大難點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在全國碳市場擴容的過程中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周麗:我們認為可能有三大難點。

第一點是關於公平性和產業競爭力的問題。怎麼保證方法在各個行業之間是可比的,或者是公平的?這就要求不能出現一個行業純是買家,一個行業純是賣家這種情況。

第二點是關於數據報告質量,還有管理這方面的挑戰。在電力市場納入之後,出現了關於數據質量擔憂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主管部門最擔憂的一個點。

第三點是企業對碳價可能有些負面影響的擔憂。很多企業將碳市場等同於碳稅,會覺得如果被納進來,是不是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因此,要擴圍就必須考慮到很多方面的關係。國際國內的關係,在成本和效率的關係,質量和難度的關係,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去尋求一個平衡。

建立行業優先級的「方法學」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這些關係看起來十分複雜,那該如何處理其先後、主次的順序?

周麗:考慮前面提到的幾個關係,我認為納入行業的優先序至少應該考慮5個方面。

第一個叫做減排責任,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抓大放小。碳排放佔比越高的行業越應相對優先納入。

第二個是政府管理成本相對越低的行業應相對優先納入。這類企業有更強的數據質量意識,或者說更強的主動性和意願。

第三個是數據質量,我們平常說的要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每一點都要均衡考慮,數據質量越好的行業應相對優先納入。

第四點是配額分配難度小、基礎好的行業應相對優先納入。

第五點是國際政策影響。尤其現在大家關注的歐盟CBAM機制,具體如何應對還有待討論。一些影響比較大的行業,應該優先被納入碳市場當中。

可分5批完成全國碳市場擴容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基於我們對碳市場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這個過程中一系列關係的把握,接下來如何指導行業實踐?

周麗:除了現有的火電行業,還有7個高排放行業需要被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其中,民航比較特別,其納入時間主要需要考量民航局意願、歐盟CBAM機制以及CORSIA機制(國際航空業碳抵消與削減機制)的影響。此外,還有6個工業行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等。從2013年開始,我國六大工業行業及其下屬的十多項子行業已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數據報送體系,有了比較好的數據基礎。

考慮到不同行業之間在排放體量、企業類型、數據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性,需要通過建立一套統一的評估指標和權重體系綜合分析行業納入的優先順序。

從目前的分析結果看,擴大行業覆蓋範圍有大概這樣一個行業優先序,排名第一是水泥,第二是電解鋁,其次分別是煉鋼、合成氨、煉油、甲醇、乙烯、電石、銅冶煉、玻璃、造紙和鋼加工。

根據電力行業經驗,每納入一批行業至少需要1年-2年的時間,所以從今年開始一直到2030年,大概可以把這些行業分成5批納入。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王琳琳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