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高校助學金髮放更公平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近期,多所高校有學生反映助學金評定不夠客觀、公正、公平,甚至有灰色權力運作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實地調查以及對輿論傳播的各種分析表明,這類現象比較複雜,其中一些議論涉及對受助人消費權的質疑,對家庭困難學生的不公正看待,以及對他們不夠成熟的消費行為的誤解,還有對他們隱私的泄露和人格尊嚴的傷害、精神生活的打擾,這些都屬於在一個文明、理性社會中不該存在的言行。同時也要看到,確實存在部分高校助學金評定過程中程序不完善、操作不規範、發放不公平的問題。對此,各大高校有責任通過制度化完善,避免助學金分配中出現類似問題。

    根據財政部、教育部2007年印發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國家助學金用於資助高校全日製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並將助學金功能定位為「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該《辦法》對資助標準與申請條件、名額分配與預算下達、申請與評審、助學金髮放、管理與監督等層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對於當下質疑較為普遍的申請與評審環節,《辦法》的要求為:「國家助學金的評定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並製作了統一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申請表》,要求申請者如實填寫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成員情況、申請理由,並經學校審核才能上交。同時,《辦法》要求「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結合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情況,組織評審,提出享受國家助學金資助初步名單及資助檔次」。

    調查顯示,多數高校確實按照流程,在助學金正式評定前進行學生家庭困難情況的認定。一般來說,困難等級認定由老師和學生組成的評議小組來完成,此後將評議結果逐級上報,經過學校公示後方可通過。在評定助學金方式方法上的難點是,為了避免一些人「渾水摸魚」,客觀上需要採取評議、公示等做法。不過這樣一來,困難生的個人信息可能會在一定範圍內公開或披露,這讓部分困難大學生在自尊上難以接受。對此,只有通過創新助學金申請程序和認定辦法,儘可能人性化設計和執行困難生申請和認定程序,保護困難生的個人隱私,減輕申請者的心理負擔,精簡申請和資格評定的繁瑣程序,才能在實現精準幫扶的同時,使他們可以體面地得到資助。

    可以看出,《辦法》和各高校實施的流程本身是相對完備的,問題常出現在一些學校的評定過程不夠規範、嚴謹,未能切實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就此而言,有四方面問題值得重視:一是個別參與評定的當事人存在以權謀私、私下照顧的問題,加之缺乏有效監管,導致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等亂象;二是現實中,既有一些學生為獲得助學金誇大家庭困難程度,導致「假困難生」出現,也有一些真困難生因擔心自己被打上家庭經濟困難的標籤而不願申領助學金;三是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對家庭困難的感知不同,困難存在地域樣態差別,從而給高校判定帶來困難;四是在就讀大學期間,學生家庭境況可能因災因故發生變化,但有的高校並未每年對困難生進行動態信息採集、核準和評定,導致未能及時做到應助盡助。對此,高校還需切實瞭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個性化辦法妥善解決上述問題,從而在規避假困難問題的同時,更好地照顧到困難生的感受。

    還要看到,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針對學生的「獎、貸、助、補、免、勤」資助體系也更加完善,助學金只是其中的一種。依據「不讓一個學生因困難失學」的原則,考慮到沒有條件獲得獎學金的困難學生獲得資助的機會較少,各校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就不必要過度考慮該生學業因素,獲得入學資格的學生即具有享受助學金的權利。

    此前,各高校已經在助學金公平、公正評定上積累了十分成熟的經驗,要讓助學金髮放制度更完善、更公平,關鍵在於態度嚴謹與方向明確,程序足夠公開、透明。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1月2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