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正選:78%受訪者讚成公開研究數據

《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正選:78%受訪者讚成公開研究數據

中新網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外機構合作推出的首份《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11月30日對外發佈,該白皮書顯示,中國科研群體對開放科學有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訪者讚成公開研究數據成為慣例。同時,數據共享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

《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封面。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封面。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2023年是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連續第八年與數字科研(Digital Science)公司、數據分享(Figshare)知識庫聯合開展有關開放數據的年度全球調查,並據此於本月中旬發佈2023年度《開放數據狀況報告》,全球共有6000多名研究人員對調查作出回覆,其中印度(12%)、中國(11%)和美國(9%)的回覆比例最高。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獲得授權,對2023年度《開放數據狀況報告》中來自中國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並撰寫完成《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並在當天由施普林格·自然、數字科研、數據分享知識庫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攜手發佈,其主要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中國科研群體對開放科學有比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訪者讚成將公開研究數據作為常規慣例;全球持這一看法的受訪者比例為81%。

——對於中國受訪者而言,提升學術認可與影響力是最重要的數據共享驅動因素。有56%的中國受訪者認為其共享數據獲得的學術認可「太少」,持這一看法的全球受訪者比例為60%。認可依然是研究人員持續擔心的問題,並在過去8年曆次《開放數據狀況報告》中不斷被提及,這損害了激勵機制、信任和合作,從而阻礙了開放科學的推進和可持續的數據共享實踐。

——只有26%的中國受訪者表示知道「數據管理計劃」的概念,49%的人表達需要相關培訓支持,全球也僅有43%的回覆者知道什麼是「數據管理計劃」。

——4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重覆使用過他人或團隊公開共享的數據,全球受訪者比例為36%。

——已發表的論文是中國科研人員(69%)和全球科研人員(49%)最主要的數據獲取方式,其次為數據存儲庫。

——多數中國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於研究數據開放共享給予了較強力度的支持(65%),全球則有近四分之三的受訪研究人員表示未獲得共享數據所需的支持。

——人工智能(AI)意識尚未轉化為行動,雖然近半受訪者瞭解用於數據收集、處理和元數據創建的生成式AI工具,但大多數人尚未加以使用;較多的中國受訪者已在使用AI工具輔助他們進行數據收集(62%)、數據處理(55%)和元數據創建(53%)工作。

數據共享存在的諸多阻礙因素方面,中國有57%的受訪者擔心數據「包含敏感信息或數據共享前須獲研究參與者許可」。中國受訪者擔憂的其他問題還包括「數據濫用(39%)」,「其他實驗室搶發研究成果(36%)」,以及「不確定數據版權和數據許可(36%)」等,只有約10%的受訪者表示對數據共享沒有顧慮。

在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受訪者中,60%來自高校,是佔比最高的人群,其他為醫院或醫療組織(16%)、研究機構(14%)等;在學科分佈上,從事醫學(29%)研究的受訪者比例最高,其次是生物(18%),工程(9%)和地球與環境科學(9%)領域;從職業階段分佈上看,約有47%的受訪者處於職業早期(於近5年內發表第一篇論文)。

2023年該調查首次詢問受訪者使用AI收集和共享數據的經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潤生表示,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應用,會促進科學界帶來新的知識,而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融合發展,也將激活科學研究的創新力和生命力,破解更多科學密碼。

《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還邀請中國數據開放共享領域的專家參與報告撰寫,從國家政策法規體系、科研評價體系、科研機構的指導作用和數據共享最佳實踐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全球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也介紹了其在中國的數據政策、相關實踐及願景。

施普林格·自然科研市場總裁史蒂文·印馳庫姆(Steven Inchcoombe)稱,開放數據狀況報告是一項全球調查,旨在深入瞭解科研人員對於開放數據的態度和體驗。「我們很高興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攜手,合作發佈一份有關中國開放數據情況的報告,以便出版機構、科研資助機構和科研機構更好地瞭解科研人員的看法,以及需要以哪些支持來幫助他們將數據公開」。

據瞭解,開展有關開放數據的年度全球調查,其研究數據是支撐科研項目、研究或成果出版的文件集合,包括電子錶格、文檔、圖像、影片或音頻等。這些研究數據應是開放、可訪問和可重用的,以加快科學發現的步伐並有益於社會。而開放數據是開放科學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覆性的關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