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代考為何成為線上招聘「隱秘的角落」

    製圖:吳欣宇    製圖:吳欣宇
    某代考機構工作人員在介紹作弊方式。    某代考機構工作人員在介紹作弊方式。

    「老師(遠程)控制你的電腦,你手放在鼠標上假裝答題就可以。」

    「我們都是團隊合作,保正確率,穩進面。」

    近年來,線上招聘考試越來越多,找「兵工廠」進行「遠程代考」的現象也屢禁不止。在社交媒體、電商等平台上,出現了許多線上考試「包過」服務,宣稱「專業可靠」,嚴重影響了求職市場的公平秩序。為何「遠程代考」會成為線上招聘「灰色地帶」?應該如何有效治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此展開了調查。

    「接頭暗語」五花八門

    正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王琪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找「兵工廠」遠程代考的行為在身邊並不少見,由於難以找到舉報途徑,每次碰到有人作弊都無可奈何。

    求職者李思文前段時間在社交平台上「抽水」,在參加完某國企的線上筆試後不久,就刷到了該場考試作弊的帖子,這讓她十分憤怒,「也太不公平了」。考前,她曾特意撥打該國企的考試監督電話,確認考試的監控情況,表達了自己對於「單機位」(指僅用一個攝像頭監考)考試的擔憂。近日,記者再次撥打該國企公開的考試監督電話,提示號碼為空號。

    記者發現,在部分社交媒體輸入「代考」相關字眼,平台會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部分關鍵詞也已經被屏蔽。但一些考試作弊交易的「接頭暗語」仍隨處可見。每當考試前夕,代考機構會發佈相關帖子招攬生意,為了應對平台關鍵詞屏蔽,「助考」「一對一輔導」「真題攻略」等也成為代考機構的宣傳話術。個別求職者還會發佈帖子尋找作弊組織。代考機構的業務範圍覆蓋了互聯網企業、銀行、國企等各類用人單位。

    一些機構會利用監控盲區,在考試過程中實時給考生發送答案,甚至為考生總結出了「機位調試技巧」。記者隨機聯繫了幾家代考機構,發現即使在「雙機位」(指除了「單機位」還要增加第二機位,放在身體後側方實時監控)的要求下,也會有機構慫恿考生鋌而走險。

    還有一種作弊方式,是通過遠程軟件讓「兵工廠」幫助考生代做,「老師(遠程)控制你的電腦,攝像頭還是拍的你,你手放在鼠標上假裝答題就可以。」一名代考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運用遠程軟件的代考方法不一定都奏效,部分考試系統會檢測出遠程軟件的存在,這時,就要使用某特殊技術軟件輔助代考。

    隨著「遠程代考」商機的出現,這種特殊技術軟件的安裝逐漸成為代考機構的上遊產業。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索這種軟件,出現不少與「遠程答題」「考試」相關的商品及服務。一些賣軟件的商家還會活躍在社交媒體平台,在相關招聘考試帖的評論區,用較為隱晦的話術向即將參加線上考試的求職者兜售。

    記者詢問發現,許多售賣這種軟件的商家都會提供找「兵工廠」的「一條龍」服務,軟件安裝費用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非熱門企業的「兵工廠」代考費用為幾百元到上千元。

    「我們都是團隊合作,保正確率,穩進面。」一家代考機構的工作人員頗有信心地說,還曬出了以往成功「上岸」的聊天記錄和截圖。

    不止筆試,線上面試也能「助攻」。另一家代考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在線上面試的過程中,該機構負責面試的老師會實時向考生發送文字,幫助考生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深入溝通後記者發現,該工作人員所在機構存在「陰陽業務」的情況,他們對外聲稱是求職輔導機構,卻也承接「遠程代考」的非法業務,「選擇正規輔導,你就跟考研一樣要準備;選擇代考,你就只需要接收答案。」該工作人員介紹。

    是什麼讓代考機構有了可乘之機

    「代考行為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招聘的公平性和精準性。」某互聯網公司資深人事孔衛華表示,對於企業來說,「遠程代考」等作弊行為的氾濫會浪費企業的招聘資源,讓真正優秀的學生無法通過正規途徑被選拔出來。而對於學生來說,以「投機取巧」的方式進入企業,也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在入職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勞動合約中明確對誠信問題零容忍,還會簽下誠信承諾書。求職者如果有代考行為,一經發現立即開除,對求職者的聲譽也會有很大影響」。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開始使用線上招聘篩選求職者。海南智源就業創業研究院特聘專家夏青雲表示,相比於傳統的招聘模式,互聯網招聘的成本更低,在初篩階段更有效率,但卻無法對求職者各方面的行為進行深入觀測。「‘遠程代考’的出現就是互聯網招聘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夏青雲從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工作已有20多年,在他看來,「遠程代考」現象的出現不僅僅反映求職者的誠信問題,更反映出企業招聘的「漏洞」。「一些企業為了圖方便,用的線上測試試題一直不變,使用的招聘考試系統也沒有針對招聘崗位來定製,甚至直接套用其他行業的考試系統模型,這讓代考機構有了可乘之機。」

    王琪今年秋招求職「主攻」互聯網公司,她發現,幾乎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線上測評內容都大同小異,「它們的考題都是從某題居里隨機抽取的,都沒有換過,有的又是‘單機位’考試,作弊不難實現。」在她看來,這種線上測評的考題內容缺乏對於報考崗位的針對性,很難考察相應能力,有的考試題量多難度大,她覺得「沒有太大必要」。

    記者在調查中看到,不少代考機構都聲稱自己的「兵工廠」是「專業的」或「內部人員」,有的聲稱是來自高校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或教師,有的則聲稱是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

    組織或參與「遠程代考」將承擔什麼法律後果?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網絡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商希雪表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明確了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的代替考試罪,但針對其他考試並未有相關規定。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以外的其他考試中,組織作弊,為他人組織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符合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構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這並沒有直接針對替考行為,現行法律也沒有直接規定‘遠程代考’行為是否構成違法。」商希雪表示,「這種作弊方式成本低,對求職者來說即使被發現了也就是不予錄取,再加上監管不力,才導致這一現象頻頻發生。」

    但商希雪表示,企業與求職者在考前簽訂的誠信考試協議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一旦查實存在「遠程代考」行為,企業可以據此追究求職者的違約責任。

    要從企業招聘開始進行源頭治理

    「還是要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商希雪表示,如果「遠程代考」現象朝大規模、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會擾亂整個招聘市場,最終也會侵害整個社會的公共秩序。因此她認為,除了用人單位要與求職者簽訂考試誠信協議、在勞動合約中規定誠信條款之外,針對招聘考試中出現的「遠程代考」現象,治安管理處罰法可以增加對這一行為的相關行政處罰,從法律層面去規範。

    她還建議,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將替考行為計入個人誠信檔案,促使大家更加誠信地求職。同時,商希雪也表示,建立黑名單制度並不意味著「一棒子打死」,為了給初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一些包容的空間,可以適當設置「改錯的機會」。

    在企業層面,商希雪覺得,要從企業招聘本身開始進行源頭治理,「企業還是要儘量組織線下的面試,完善相關管理機制,這是更切實的做法」。

    「遠程代考」已不是新鮮問題。近年來,為解決這一問題,不少企業在考試系統的調整升級方面頗下功夫。如今,已有一些考試系統能夠智能識別考試中出現的作弊行為,人臉身份驗證、實時影片監控等技術都已經成為部分考試系統的「標配」。

    但在夏青雲看來,在技術上堵漏洞「治標不治本」,要先從企業內部管理找原因。「當企業發現針對自己的‘遠程代考’行為時,首先應該肅清內部員工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是否泄漏考題、是否參與代考行為。」

    其次,解決考題不變帶來的隱患,可以考慮設置AB卷,考試時隨機發放,「但是也存在考題難度可能不完全一樣的問題」。

    第三,要改變招聘形式,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夏青雲表示,企業在線上測評環節結束後,要適當地通過電話等方式抽查一部分求職者,通過一些有效互動進一步瞭解求職者,同時也能測試出自家的招聘系統是否科學。之後,可以根據反饋的數據,針對企業特質、招聘崗位的特點量身打造更加適合的招聘方案。

    從事招聘工作多年的孔衛華則覺得,降低線上考試的評價比重也許會是應對「遠程代考」問題比較好的方式。他還表示,企業應該出一些與崗位技能相關的、更加開放的考試題目,「企業可以從中判斷求職者的思維模式,這是很難造假的」。

    「希望企業能夠出一些與業務相關的題,比如說寫一個具體方案。」王琪覺得,這些內容對她來說才是有成長的,她希望在求職中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鍛鍊能力。

    高校在對學生的法律教育方面也要持續發力。商希雪認為,首先,高校可以在現有的大學生就業規劃指導相關課程中,加入法律教育的部分,向學生普及整個求職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常識,列舉並分析典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違法犯罪的嚴重後果,增強他們遵法守法的意識。

    其次,還可以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宣教,如設立誠信求職宣傳週等活動,營造知法、守法的良好校園氛圍。

    最後,商希雪表示,可以在高校開設法律方面的通識必修課,讓大家都有機會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在求職過程中不會因為「法盲」而掉入各種陷阱中。

    「應屆畢業生簽訂的三方協議,不僅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更是一份‘誠信合同’。」夏青雲表示,當應屆畢業生因為「遠程代考」等作弊問題受到處罰時,他所在的高校同樣會在企業的誠信名單上「扣分」,這對高校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營造一個更加誠信、公正的求職環境,需要相關部門、企業、高校、求職者以及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應受訪者要求,王琪、李思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吳欣宇 譚思靜 記者 黃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2月0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