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COP28︱袁瑛:力推低碳轉型,中國被期待發揮更強領導力

11月30日,號稱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杜拜開幕。全球盤點、損損機制、甲烷治理、能源轉型等議題都將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本次氣候大會召開之際,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連線採訪了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袁瑛表示,本次氣候大會被各方寄予厚望,並展現出包容的風格,期待各方能擱置爭議,推動全球的綠色低碳發展。

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受訪者供圖。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受訪者供圖。

關注杜拜:8萬人參會,三大議題值得期待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你已經連續參加多次聯合國氣候大會,這一次的規模和議題都將突破以往。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袁瑛:作為正式的NGO觀察員,我和我的同事們會參與到每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現場。今年大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自1995年在柏林舉辦第一次聯合國氣候大會以來,參與人數規模最大的一次,已超過10萬人註冊參會,8萬人參會。

此外,本次大會還有三大關鍵議題期待在未來兩週有所進展和突破:首先,在大會的第一週,各締約方代表團在高級別會議上需要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進行第一次全球盤點,盤點的結果不僅僅指向全球各國就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做了哪些行動,還要凸顯這些行動帶來的影響以及存在的差距,而這一結果將直接影響全球各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的製定

其次,就是損失損害資金的落實。大會開幕第一天,談判場內已經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包括阿聯酋主席國、德國等在內的發達國家已經承諾了總額近4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資助脆弱的發展中國家,為他們在氣象災害和極端氣候事件中遭受的損失和損害提供資金支持。接下來是否有更多的國家加入資助,並就資金的管理等達成進一步的共識,我們也可以期待一下。

最後,化石能源淘汰的問題也是本次氣候大會的熱議話題。地緣政治衝突和各國國內政治的變動和影響,正在挑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一多邊氣候進程。能源轉型議題是否可以突破重重困難、各國是否可以就淘汰化石能源的決定達成共識,也將成為今年氣候談判的難點。

作為長期關注氣候談判進程的NGO觀察員,我們目睹了多邊氣候進程的每一小步都凝聚了全球諸多氣候工作者的心血,我真心希望全球的政治領袖能夠在COP28往前一步,共同推動和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和落實行動。

直擊現場:藍綠分區,應對氣候危機凝聚起更多力量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從你目前瞭解的情況來看,與以往的氣候大會相比,今年會議有哪些亮點?

袁瑛:聯合國氣候大會,是每年能夠讓各相關方推動落實國際氣候治理的最重要窗口。氣候大會在組織上有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安排,就是把會場設置為藍區和綠區。其中,藍區是由聯合國管理的談判場所,是各國代表開會協商和非正式磋商的地方;綠區由時任主席國政府進行管理,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界、青少年、非政府社會和學術界等,提供了一個在全球聚光燈下表達自己的平台,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的會場設置充分說明,應對氣候危機不僅僅是政府之間的工作,所有企業組織和普通民眾都是參與者和行動者。

每年的氣候大會,也是主席國展示自己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舉措的重要窗口。今年的氣候大會在杜拜的世博城,地方足夠大,可以容納已經接近10萬人的註冊參會人員。世博城內設施齊全,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箱、環保餐具、電動交通工具等環境友好的設施。

此外作為參會代表團,各國在自己的 「國家角」也有機會展示自己在應對氣候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借此介紹本國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和人文科技等等。例如此次COP28的中國角,不僅每天有各種氣候議題的討論和發佈,也有茶藝、書法等充滿中國文化特色的展示,吸引各國代表和氣候工作者前來參觀。

中國力量:被期待發揮更強的領導力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雖然是排放大國,但同時也是堅決走「雙碳」路徑的經濟體。中國目前的低碳發展水平如何,今後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

袁瑛:自2020年中國政府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以來,我們看到中國的低碳轉型進程正在穩步推進,能源、交通等關鍵部門的減排目標也在不斷細化和落實,風電光伏、電動汽車、儲能等產業技術都迎來跨越式發展。根據生態環境部最新發佈的報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我們碳排強度比較2005年下降超過51%,可再生能源裝機量歷史性超過煤電。

作為中國低碳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國在能源轉型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其中,風電裝機突破4億千瓦,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發電裝機突破5億千瓦,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們可以預測,在2030年前突破24億千瓦甚至更高的風電和光伏裝機,對於中國來說是可能的。更具有雄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也將讓中國儘早實現電力行業的排放達峰。

從交通部門的脫碳進程來看,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31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25.6%,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5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將達36%。同比全球交通部門的電動化進程,這一成績尤為突出。

在中國領跑全球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我國在低碳轉型方面面臨的挑戰。在面對能源安全、社會經濟發展、「雙碳」等多重目標時,中國電力系統也出現了可再生能源大幅增長和煤電裝機審批加速並行的情況。可再生能源和煤電的博弈,將決定中國電力部門的碳排放能否儘早達峰。

我們理解,2022年至今新增的核準煤電項目,主要是為了應對電力供需緊張的情況。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愈加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一定程度上挑戰著電力穩定,電力安全保供也成了地方省份的優先級。煤電在電力系統的定位應保持在支持性和調節性電源這個角色上,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不應僅僅著眼於供應側增加煤電裝機,而應該從中國電力系統靈活性不足尋找根本解決方案。

中國目前推動低碳轉型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逐漸展現出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力和決策力,不僅提出「雙碳」目標,還在2021年提出不再新增海外煤電項目,這些舉措展示了中國低碳轉型的決心和政治意願,在全球廣受歡迎。也正因此,在COP28這樣的氣候談判場內,中國也被期待發揮更強的領導力,就推動多邊談判進程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影響,洪澇災害、高溫、乾旱和森林山火等極端天氣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敲響了擊破的警鍾。無疑,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的步伐還需要進一步加快。

美好期待:擱置爭議,共迎「巴黎時刻」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我們發現雖然全球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氣候趨勢依舊在加劇,全球的氣候行動將會向怎樣的方向前進?

袁瑛:近年來,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強度和頻率上不斷增加,包括中國在內洪水、高溫、山火等極端災害事件讓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的認知在不斷提升,媒體輿論的關注也在逐年升溫,並對於這些極端天氣背後的氣候升溫歸因有了更清楚和深刻的認知。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能看到過去幾年的氣候談判有一些相應的變化,包括氣候適應問題的重要性在加大,這不僅包括全球適應目標的提出和加大適應工作的資金,也包括氣候脆弱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影響,這些脆弱國家更加強調了損失和損害賠償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將持續成為未來很長時間全球氣候行動關注的焦點。

儘管在近年來,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導致地緣衝突加劇,面對種種不確定性,能源轉型受到能源安全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而變得困難,但我們仍然認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各國的協同合作,尤其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重要問題上需要達成高度共識。《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凝聚了全球政治家和氣候從業者的心血和汗水,我從2009年開始關注聯合國氣候大會,衷心希望各締約方能夠盡快落實擱置多時的議題,迎來更多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巴黎時刻」。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