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鏈博會|從一粒米說起的產業鏈 如何保障百姓餐桌更安全?
天津達利有限公司鏈博會展台 攝/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這種津源U99的稻米口感上更好,天隆優619則是北方最早熟的稻米。這種金稻919更有嚼勁,是天津人更愛吃的口感。」11月30日,在鏈博會的展台上,天津達利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對各類稻穀品種如數家珍。據他介紹,當前該企業已擁有自建從種植到終端銷售的產業鏈佈局。
一粒米雖小,但關繫著我國千家萬戶餐桌安全,亦關乎我國糧食安全。在11月28日至12月2日舉行的首屆鏈博會「綠色農業鏈」展區,多家農業相關企業將最常見的「蛋奶糧油肉」背後產業集群,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揭秘糧食安全背後的大型供應鏈。
讓百姓吃得飽、吃得好農業也是高科技
「這些都是各類糧食的種子,它們之所以會有不同的顏色,是因為都穿上了 ‘包衣’,有的是為了防蟲,有的是為了提高其發芽率。」在中信集團展台上,工作人員指著一邊放滿了五顏六色的種子牆,一邊說道,有了這些技術,可以讓糧食的成活率提升,讓百姓吃得更好。
中信集團在鏈博會上展示出各類種子 攝/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農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但經過了長達數千年的發展,農業中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事實上,種業研發等多個農業產業環節,均存在著「卡脖子」難題。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破解我國農業發展瓶頸的根本出路是科技。
據中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信集團聚焦農作物育種領域不斷加大資本和科技投入,構建了以隆平高科、隆平發展(巴西)、華智生物等自主可控創新平台為主體的全球一體化育種創新體系,同時在水稻和玉米育種、液相芯片研發等領域持續發力。
不僅如此,在鏈博會的展會上,多項高新技術引人駐足。在展館的一側,廣州澤力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停放了一輛長達10餘米的移動工廠。
廣州澤力展示出的「移動工廠」 攝/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該公司董事長劉鄉鄉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這個移動工廠可以隨時往來於農村的田間地頭,幫助農民將部分農作物做成濃縮液等產品,再發往各地工廠。這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工廠長期閑置問題,也可以減少農作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大幅折損問題。
「隨著信息科技和工業技術發展和農業進行深度融合,我國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主任趙春江表示,技術正在重塑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確保農業、綠色和可視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趙春江認為,農業傳感器、農業農村大數據技術以及農業智能化裝備都是智慧農業的核心技術。其中,農業傳感器是智慧農業發展的第一步,目前圍繞大田生產、設施生產、畜牧養殖等各個不同領域都需要專用傳感器。而大數據可以幫助農業更好地建立起服務產業鏈,把全產業鏈從產前、中、後有機銜接起來。
串起國內外上下遊產業鏈織起「糧食安全網」
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但當前,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和農業綠色發展依然面臨嚴峻挑戰,極端天氣頻發,農田牧場退化,地區局勢嚴峻,出口限制多樣。若想確保糧食安全,就必須要將國內外上下遊產業鏈串聯起來,共同織造一張供應鏈安全網。
據貝殼財經記者瞭解,當前中國已形成了如中糧集團、正大集團等多個大型農業集團。
以中糧集團為例,在上遊環節,該集團深入產區與當地農民在農資供應、種植服務、農業金融、收儲服務等方面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助力農業產業升級;在中遊環節,其不斷提升規模化、現代化加工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將其轉化為食品企業與養殖戶所需的原材料和消費者餐桌上的食品,促進產業上下遊有機銜接;而在下遊環節,聯通帶動中小企業,共同暢通終端供應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農業企業和農業集團已經建立起全球的農業供應鏈。
中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國內,中信集團以投資建設糧食倉儲和加工設施為基礎,持續推動海外糧食進入國內市場;聚焦畜牧漁業產品的穩產保供,助力我國畜牧漁業提質增效。在國外,中信集團深入「一帶一路」沿線,規劃開發了一批農田改造、糧食倉儲、畜牧養殖、農資開發等農業設施項目,帶動國內產能、技術和服務進入海外市場。
另有地方性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前農業產業鏈越發成熟。以生肉為例,巴西、智利等國是我國主要的豬肉進口來源國,而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則是我國重要的牛肉進口來源國。
「這些地區由於土地充足、水資源豐富、飼料成本較低等因素,其養殖成本亦相對較低。」上述地方性農業集團負責人透露,該公司正在考慮未來將在拉美等地,通過收購廠房和技術輸出建設資源基地,讓其生產的肉類更加符合中國市場需求,同時亦可佈局全球肉類市場。
此外,面對當前農業供應鏈發展的複雜性,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桑治聚國在鏈博會上表示,中國願與各方加強合作,共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與供應鏈穩定。中國將建設開放、透明、包容和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系,深化綠色農業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並打造多邊開放共享合作平台。
不再讓資金成為束縛金融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據貝殼財經記者瞭解,金融監管部門及各類金融機構不斷增加針對農業發展的信貸力度,為農業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央行不斷擴大支農、支小專項再貸款等工具,並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支持農業金融的發展。央行等五部門還於今年聯合出爐《關於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推動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11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抵押補充貸款餘額與上月持平,為29022億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幣涉農貸款餘額5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比上年末高1.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加6.63萬億元,同比多增1.17萬億元。
與此同時,多家金融機構和金控集團均已建立起了多層次的農業金融支持。如中信集團除通過旗下中信銀行為涉農企業發放貸款之外,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為農業相關產業鏈提供境內外IPO、再融資、併購重組、私有化的保薦承銷、聯席主承銷商及財務顧問項目;中信農業基金圍繞農業「卡脖子」技術重點佈局,投資作物育種、動物育種、動植物保護、數字農業及智能裝備、品牌農業等領域。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這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未來我國還應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更好滿足其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而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還要堅持部門間的分工協同,財政、金融、產業等多部門在農業強國建設中應發揮不同的作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桑治鈺婷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