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主標識帶火了「龘」字,媒體:生僻字新用,煥發年輕光彩

龘字火了!12月2日,2024年春晚主題、主標識正式發佈,龍行龘龘成為刷屏熱詞。據報導,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同遝(dá),形容龍騰飛的樣子,含義為昂揚而熱烈。龘寄託著美好的寓意,貼切了節目主旨,龘龘之姿也契合了社會大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既傳播文字知識,又融合時代精神,這次創新表達可謂精準拿捏了流量密碼。

生僻字能夠破圈傳播,反映出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上古圖騰到吉祥瑞符,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神聖像征與文化符號。龘字,三龍相疊,是對龍文化的獨特詮釋。借由龘字,網民紛紛開啟考據之旅,從象形結構到語音變化,從詞句表達到意義解釋,民間高手的留言讓人大開眼界。事實證明,這一生僻字不缺乏受眾,其美好寓意更沒有過時。

活用新用生僻字,不僅豐富了現代表達理念,也賦予了漢字更生動、更富有時代感的魅力。近年來,不少生僻字重新走入大眾視野,並被賦予新的含義。比如「囧」,原義為光明,但在網絡上被賦予象形意義:整個字形被當作一個人的臉形,裡面上部的「八」即為眉眼,下面口意為人的嘴。由此,「囧」作為「頭」之象形時,被理解為沉重的思想,作為「臉」之象形時,被理解為鬱悶和惆悵。類似的生僻字像叒、叕、恏等,雖然現代字義與原本意思相距甚遠,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網絡文化的參與和表達,也確實激發出了生僻字新的活力和生機。

從大型晚會到主題展覽再到一些歌曲創作,生僻字的輻射範圍正不斷擴大,很多生僻字不再被冷眼相待。比如有些書畫展覽借用古字增添文化韻味,歌曲《生僻字》一度網絡走紅,許慎的《說文解字》也成為年青人的必讀書目……生僻字煥發年輕光彩,成為傳統文化的舊鏡像,網絡時代的新景觀,翩躚之間闡釋的是文化魅力。當然,創新使用生僻字過程中要保持敬畏,不能任意篡改更不能濫用。

也必須看到,生僻字的利用和普及還面臨一些現實困境和挑戰。一些生僻姓氏由於無法用電腦輸入,很多人被迫用其他字代替;一些古籍在電子化整理的過程中,可能存在錯寫、漏寫的風險;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很多古字可能在翻譯或表達中丟失了原本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生僻字可能不適合傳播,但對一些生僻字我們應該要多一點「學究氣」。生僻字不能遭遇冷眼,保障生僻字在傳播手段的不斷變遷中跟上時代,能夠使其在多元化的媒介渠道中順暢流通,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紮根生長。

漢字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最集中體現和最生動展示,筆畫縱橫之間是只屬於中國人的文化鐫刻。讓生僻字有屬於自己的天地,是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