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接力」15年,他們在海底「荒漠」種出一片「綠洲」

「植樹種草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方法,人工栽植海草則是治理海底荒漠化的主要手段。」在山東威海榮成市好運角旅遊渡假區的鰻草種植試驗海域,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張沛東和學生們正穿著潛水裝備,在水下取樣,「海草成活的關鍵,就在於跑好取種、育苗和栽植的‘陸海接力’。」

海草經過億萬年演化,是地球上唯一一類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大面積連片的海草被稱為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並稱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然而,在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的雙重影響下,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並且正以每年7%的速度快速退化。

圖為「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師生們親手採摘的鰻草種子。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圖為「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師生們親手採摘的鰻草種子。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

十幾年前,張沛東開始關注海草床修復,他把目光投向了溫帶海域海草的優勢種——鰻草。張沛東在山東煙台威海一帶調研時,發現榮成天鵝湖曾有大面積的鰻草分佈。這些鰻草是大天鵝等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20世紀70年代,天鵝湖與外海相通的流口被堵上,天鵝湖底的鰻草無法適應環境變化,幾乎完全退化,來此越冬的大天鵝數量由一萬多隻銳減到了幾十隻。

後來,天鵝湖流口複通,鰻草開始緩慢恢復,但由於自然條件下鰻草種子留存率極低,僅靠自然恢復,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再次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2008年,張沛東和同事李文濤與致力於海洋生態修復的馬山集團一拍即合,就此在天鵝湖畔紮下根來。今年,是他們帶領學生們駐紮在榮成研究海草種植的第15年,也是「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正式掛牌成立的第2年。

「鰻草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開花,種子什麼時候成熟?剛開始,我們對這些一無所知。」張沛東說,「採摘晚了,鰻草種子會自然脫落到大海里。摘早了,種子澱粉含量低,又不發芽。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我們終於摸清了鰻草的生長規律,找到了採摘種子的最佳時機。」

圖為「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的育苗車間。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圖為「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的育苗車間。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

在「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的育苗車間里,海水循環的聲音不絕於耳。種子萌發池中,一個個長方形花盆整齊排列,「配方泥」下面都是正在萌發的種子。「這是我們研發的淡水促萌和低鹽育苗的鰻草實生苗人工培育技術。」李文濤介紹,「開始促萌時,我們使用的是淡水,隨著時間的推移,萌發池里水的鹽度也要逐漸提升,讓鰻草苗慢慢適應海水的鹽度後,再移栽到海底。」有了這些技術,自然環境下半年多才萌發的鰻草種子,最快可以在一週內萌發。

育苗車間外,工作人員正在製作「平鋪地毯式播種法」所用到的播種袋。他們將「配方土」裝在黃麻袋中抖平、封好,在一側縫上玄武岩格柵後,在另一側均勻打孔,再用注射器取種注入。「這是我們工程優化的一部分。」張沛東介紹,「播種時格柵朝上,就能很好地固定鰻草苗。採用這種播種方法後,種子的留存率幾乎能達到100%。」

工作人員正在將玄武岩格柵固定在裝有「配方土」的黃麻袋上。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工作人員正在將玄武岩格柵固定在裝有「配方土」的黃麻袋上。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

為了提高「種草」效率,師生們開發了框架固苗、麻繩夾苗、基質裹苗等植株移植的鰻草植被構建技術和「三位一體」的鰻草海草床生態修復創新適用技術。他們還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植株直插機、種子直播機、播種泥塊製備機、夾苗機、苗繩移植機等海草床輔助修復設施多台(套),工作效率提升數倍。

截至目前,「山東榮成鰻草科技小院」的師生們已申請10多項發明專利,發表50多篇SCI論文,牽頭編製一項團體標準、一項行業標準。15年來,這群天鵝湖底的「種草人」,已參與了不下10個海底生態修復項目,在黃渤海累計修復養護海草床2萬餘畝。

「今年我們培育的2000多萬株鰻草苗,將增殖到天鵝湖和養魚池灣海域。」李文濤說。現在的天鵝湖底,近五成的鰻草床已經恢復;天鵝湖畔,一群群潔白的大天鵝翩舞不止,它們在湖中嬉戲,悠然自得。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劉誌斌告訴記者,隨著海底鰻草的恢復和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每年前來越冬的大天鵝數量最多時可達到8000多隻。

榮成天鵝湖畔,大天鵝飛舞。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榮成天鵝湖畔,大天鵝飛舞。新華社發 李信君攝

「以前,人們都問這種草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現在,大家都問這種草有什麼用,怎樣栽種才能成活。」李文濤說,「現在,我們已經能夠跑好‘陸海接力’,相信我們能在海底種出更多‘綠洲’。」(記者叢佳鑫、李誌浩)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