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有哪些新突破?

12月6日3時24分,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張敬宜 攝)

12月6日淩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任務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後第一次執行應用發射任務,標誌著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開啟了應用發射的序幕。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一院所屬中國火箭公司投資,具有「運載能力強、整流罩包絡空間大、發射方式多樣化、經濟性好、發射效率高、履約週期短」等特點,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可在一週內完成星箭技術準備、實施發射,是面向未來衛星星座快速組網發射需求而打造的一型固體運載火箭。

本次發射是我國首次執行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任務,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發射船從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出發,曆時5天半,行程1300多海里,首次到達廣東陽江附近海域發射。該海域可近海實施近極軌和太陽同步軌道等南射向發射任務,進一步驗證火箭對於海上長距離機動發射的適應性。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總指揮金鑫介紹,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運輸途中海況複雜、距離母港遠,對火箭可靠性要求更高。為此,發射船配備保溫棚,運輸途中可為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提供穩定的溫濕度環境。同時,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具備在4級海況下運輸的能力,環境適應性強。本次發射驗證了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能力,提高了火箭任務適應性。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管洪仁介紹,經過箭體去任務化設計、星箭接口快速集成設計、發射流程優化,目前,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已具備箭體批量總裝條件,縮短了任務響應時間,履約週期進一步壓縮,可適應商業衛星發射任務複雜多變的特點,滿足未來高頻次發射需求。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研製成功背後,實現了諸多技術創新。其亮點之一是依託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自主研發的工業軟件,充分運用仿真設計與試驗技術打造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創新性利用數字孿生賦能火箭研製。

「我們逐步實現了由實物試驗向仿真與等效試驗、仿真試驗等多種手段擴展,兼顧試驗的完整性、有效性和經濟性,由傳統的單純依賴地面試驗向統籌仿真設計轉變,有力地促進了用數字孿生賦能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研製的進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體設計部總體室副主任劉佳佳說。

目前,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等固體運載火箭所在的中國火箭公司山東海陽固體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基地一期工程,具備年產10發火箭的生產能力。今年年底前,二期工程將完成建設,屆時將具備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生產能力,可有效滿足各類商業衛星發射需求。

根據計劃,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將於2024年執行5次以上的發射任務。(記者桑治晨)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