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可擋》打造體能版「最強大腦」,安全保障是重頭丨主創談
作為年末最後一檔登場的體能競技類綜藝,《勢不可擋》由《最強大腦》團隊製作,節目中出現的一百位選手中,有人是企業白領,也有消防員及奧運冠軍等運動專業人群。日前,新京報記者專訪節目總導演王剛。王剛表示,《勢不可擋》最終希望傳達的核心精神是,無論你是誰,人總要為自己驕傲一回。「每個人的努力都值得被肯定,為自己的高光驕傲。套用節目中選手講述的一句話:我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們骨子裡流淌著不服輸的血液。」
選手們為了自己的團隊拚盡全力,即便汗如雨下也絕不後退。
新京報:此前已經有幾檔競技類真人秀開播,在你看來,《勢不可擋》的特點是什麼?
王剛:此前國外競技綜藝的興起,以及在亞運會大背景下,今年陸續出現了比較多的競技類真人秀,《勢不可擋》雖然是在2022年末開始企劃,但為了保證我們思考得足夠完善,錄製和播出的時間都相對比較偏後。相比較其他幾檔已播出節目而言,《勢不可擋》策劃這個節目的初心,就是「肯定平凡人的努力」,去精英感,去圈層化,在節目中的100位選手,既有已經獲得榮譽的世界冠軍,也有默默無聞的運動愛好者。他們不見得都有一塊金牌加持,但每個人堅持不懈的熱血熱愛都值得被尊敬。在項目設計中,我們反復考量觀眾的認知成本,力求讓觀眾最直觀地明白運動的燃,熱血感,不會為了追求一個什麼有噱頭的包裝,上一堆的價值觀。
新京報:因為有了「最強大腦」團隊的加持,《勢不可擋》中有發揮了「大腦」優勢的部分和環節嗎?
王剛:《勢不可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體能的「最強大腦」,創作初期的時候,我們甚至考慮過《最強身體》這個名字。十年的「大腦」製作經驗,被觀眾所津津樂道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具備「秀」感的項目設計(例:魔方牆),二是用這些項目讓素人閃閃發光(例:水哥)。在這次《勢不可擋》中,對於體能項目的節奏把控,的確是有「大腦」的經驗加持。同樣的一個項目,可能在比賽規則中有一些細緻的調整,就能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舉個例子,第一個項目的倒掛仰臥起坐,我們設置了倒掛以及水流加強項目的秀感,而每隔30秒的末位淘汰,讓一個比較簡單的項目,具備了拉開選手之間命運感的能力。
新京報:此前國外的同類節目都出過爆款,在《勢不可擋》的製作過程中,自己的「本土化」或者特點是什麼?
王剛:如果說一個「本土化」的特點,應該是在節目前面入場的選秀化。觀眾對於運動的人還是有一些刻板的印象,大牛蛙、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等等,我們通過選秀化的入場,通過選手們極具運動魅力的硬照,讓觀眾看到選手的多樣性和值得欣賞的特點。
強者對局,實力說話。
選手:素人大概率不是有意識地去表現鏡頭感
新京報:節目的選手都是通過什麼樣的步驟、測試,篩選出來的?選手的標準是什麼?
王剛:在策劃節目的時候,對於選手群體的想像應該是:多元化、有親和力、運動能力強、有熱血感等等,我們的選手組從發掘選手到最後上節目一般會經過這樣幾個步驟:前期階段,我們會先進行策劃,劃分出大致的一些範圍,比如:體育生、國家保障團隊、專項運動員等等等等,然後進行大量海搜,無論是從社交媒體,運動APP發佈邀請信息,或者是實地深入體育社團、院校,蹲點;再通過人追人,在這一階段中我們大量積累素人資源,並且注意領域劃分。這一部分大約會篩選出1000人左右;中期的時候我們會進行簡單的線上面聊,關於選手的個性,表達,此前的運動能力驗證等等,全部會由整個選手組來共同判斷。這一部分會篩選出400人左右;後期的時候,我們會根據選手的地區分佈,統一安排在附近的城市中進行線下的體測。(北京、上海、成都等6個地方)體測由專業機構主導,參照國家運動員的考量依據,對選手爆發、力量、敏捷等等運動能力進行統一的篩選。這一部分會篩選出150人左右;最後階段我們會同步準備一些預拍攝,比如平面硬照拍攝,前采等等,以及確立錄製時間以後選手的反饋,最終篩選出參與節目錄製的100人。
新京報;節目選手包括運動員、退伍軍人、消防員、健身人士以及演員等等不同領域的人,很大程度上也算是一檔「素人」節目。除體能之外,選手的真人秀綜藝感、鏡頭表現力等等,是否也是參考指標?
王剛:我們常年做的是素人節目,素人大概率不存在什麼綜藝感或者鏡頭表現力。或者可以這麼說,素人大概率並不是有意識地去表現鏡頭感。但我們在選擇選手的時候,一定也是考慮到選手的性格是不是更有代表性,是不是更能讓觀眾感受到,這部分的確也是我們考慮的一個方面。
設置: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比賽邏輯
新京報:對於節目中的競技項目設置,比如搶沙包、仰臥起坐等,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項目設置的原則是什麼?
王剛:項目的設置是服務於節目本身,節目的框架設計中每一個階段都有這個階段的意義,不單是一個簡單的比賽邏輯。比如第一階段,重點是讓觀眾們瞭解並認識選手。在大部分素人選手觀眾都還不認識的情況下,這個項目需要的更是一種群像感。用群體共同完成同一個項目排名來幫助觀眾瞭解選手。又因為是第一個項目,要讓觀眾認知成本比較低,一看就能夠明白,一看就知道選手的實力。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仰臥起坐,這個大部分的觀眾都做過,並且有感知的項目。而第二階段,隨著賽制的推進,需要進行二分之一的淘汰賽,在這個部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揚選手的長板,所以我們設置了力量、敏捷等等對抗。搶沙包就是其中一個,用簡單的爭搶邏輯和規則設置,讓觀眾可以明確瞭解選手對抗能力下的身體素質。所有的項目設置原則都是:簡單易懂,讓選手有空間發揮,讓觀眾能投入,有懸念等。在此基礎之上,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秀感」,用水、沙等等元素,再輔助高速特寫等等特種鏡頭設計,加強觀賞性。
節目用了水、沙等元素增加觀感。
新京報:每一個項目在正式比賽之前,是否都有專業人士進行過預先測試?
王剛:每一個項目在正式比賽之前至少要經過三大輪的測試,第一輪是項目組結合專業運動顧問建議設計出一個小的Demo,會先進行一個內部的人員測試,主要考察項目核心能否達到我們想要的標準;第二輪是整體項目完成之後,我們會邀請部分專業安全測試人員進行一個極限的項目測試,比如用超過正常的力量,或者速度來完成項目,目的是通過最大化測試,發現並排除項目安全問題;第三輪是全部調整結束之後,在項目綵排的時候,我們邀請同等數量的體院大學生,比如100人,設定男女比例,完整完成項目比拚,並在結束之後訪問這些素人反饋,這一部分是最後的優化,保證節目中的項目安全完善。
製作:安全康復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的考慮
新京報:作為一檔現場需要強體能比拚的節目,現場的安全措施是怎麼樣的?
王剛:在節目的策劃期,安全康復問題一直是我們重中之重的考慮。從體測部分就會開始由專業的團隊一直跟進。在選手確定錄製節目後,我們就會給每位選手做全面的體檢,確保選手在這段時間內在節目錄製期間體能比拚是沒有問題的。其次在比賽現場,我們有專業的安全員團隊隨時在現場保障,比如在項目對抗中選手如果出現疑似會引起風險的行為,安全員會即刻干預。在比賽過程中,所有的選手會佩戴心率監測,保證我們能實時瞭解選手的健康情況。而在錄製場外,我們配備了救護車以及醫生,如果發生情況可以隨時反映。
新京報:在整個節目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或者難度是什麼?
王剛:整個項目的創作過程,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這對於國內的綜藝市場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賽道,它並不是一個已有的節目類別,所以各方面都需要周全地思考。這也導致了我們雖然是很早開始企劃,但是錄製和播出都比較晚。而對於市場來說,無論項目完成得如何,前面同類型節目已經播出了,觀眾是會有一定的審美疲勞,其他節目對我們會不會有影響,我們也不得而知。另外,也由於是新的賽道,所以各方面支持這個節目錄製的關鍵元素,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