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以中新兩國之名探索生態城市之路

6月16日從直升機上拍攝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6月16日從直升機上拍攝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新華社天津12月8日電(記者王井懷、桑治瑞)中新天津生態城聯合協調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7日在天津舉行,中國、新加坡在推動生態城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達成多項合作。同日,中新天津生態城城市主中心——綠創園奠基。中新天津生態城發展進入新階段。

2008年,世界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中新天津生態城在渤海畔開工建設。從植物無法存活的鹽堿荒灘,到植物種類達到260餘種的生態小鎮,中新兩國用15年時間,在渤海岸邊創造了生態建設奇蹟。

如今仍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工作的池鳳龍是第一批參與建設的技術人員。2008年,初來乍到的池鳳龍看到的場景是三分之一鹽堿荒灘、三分之一廢棄鹽田、三分之一汙染水面。周邊村民說,這裏遠看是荒灘,走近了是味道刺鼻的臭水坑。

「在這裏建設生態城,不是啃硬骨頭,而是啃硬石頭啊。」池鳳龍感慨地說,第一道難關便是鹽堿地改造這一世界級難題,這裏的土壤含鹽量達到千分之四甚至千分之十幾,遠超千分之三的植物生長極限。

在這種情況下,中新天津生態城從零開始,實施生態修復、水體景觀再造、鹽堿地綠化工程,探索汙染土壤治理和鹽堿地修復改良技術。池鳳龍至今保留著17本筆記,詳細記錄了土壤含鹽量的點滴變化和植物的紮根生長軌跡。截至2021年,中新天津生態城及周邊地區發現鳥類191種,其中有不少水鳥,植物種類更是達到265種。

2022年4月14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拍攝的薊運河口風電場。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2022年4月14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拍攝的薊運河口風電場。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從單純的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復合生態系統,現在的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不同類群的動物和植物提供了豐富的生存空間。」長期關注渤海灣生態的天津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學者莫訓強說。

在這片改良後的土地上,目前區域人口突破15萬人,生態城市建設也從最基礎的土壤改良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走進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第四社區中心,一些新奇的建築不時映入眼簾:屋頂布設深藍色太陽能電池板的綠色建築、隨處可見的太陽能無線充電座椅、裝有樹葉狀節能燈的超市……

其中,白天發電、晚上發光的零碳小屋最受歡迎,門口的部分地磚是光伏板,屋頂鋪設了20.7千瓦的光伏板。「這座小屋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用電,還可以將賸餘電量上網。」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零碳小屋講解員賀瑞向記者解釋說。

2020年12月3日,在天津中新生態城內拍攝的零能耗智慧小屋內景。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2020年12月3日,在天津中新生態城內拍攝的零能耗智慧小屋內景。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在建設「零碳小屋」的基礎上,中新天津生態城又將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的不動產登記中心打造成全市首座實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築。該建築能源自給率達112%,每年可節約17.2萬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9噸,比普通節能建築再節能45%以上。

依託智慧技術,中新天津生態城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綠色建築、綠色產業越來越多。最新數據顯示,中新天津生態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為145.3噸二氧化碳/百萬美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新天津生態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受到高技術企業的青睞。

在天津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廠房內,工程師們正操作著一台台精密工藝設備。這條產線是天津市首條具備批量加工光電全材料體系的生產線。

「這個行業對周邊環境要求很高,而生態城符合所有要求。」華慧芯科技集團董事長曲迪說。

如今,生態城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綠化面積1100萬平方米,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100%,獲批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一汽豐田新能源工廠、國網瑞嘉智能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美騰智能幹選機研發生產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用。

「回顧生態城開發建設之初,中新雙方確定了打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的願景,充分借鑒新加坡先進理念和技術,在規劃設計、環境治理、城市建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15年來探索出一條獨特的城市綠色發展道路。」中新天津生態城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國良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