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COP28︱能源轉型和全球盤點正在激烈交鋒,但表現積極

11月3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阿聯酋的杜拜開幕。在杜拜氣候大會進行一週之際,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影片連線到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袁瑛老師對COP28一週來的談判進展進行了回顧,並對全球盤點和能源轉型進行了分享。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影片連線參加COP28的袁瑛。圖/零碳研究院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影片連線參加COP28的袁瑛。圖/零碳研究院

談判進展:開局良好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袁老師,COP28第一週談判已經結束,從總體上你覺得進展如何?有哪些關鍵問題得到了落實,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袁瑛:首先要說明的是,因為這僅僅是第一週的進展,很多結果還不是很明朗,所以還要等第二週一些關鍵議題的推動。

在第一週取得進展方面,按照時間順序來看,COP28開幕的當天,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落地給大會很大的鼓舞,目前已有大概超過6億美元的注資(截至發稿,損失損害基金總金額已經超過7億美元並還會持續增加),給本屆COP28開了個好頭。

進行到第一週中旬,主席國提出了一個《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倡議》,這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裝機提升至3倍、能效提升兩倍的內容。目前,有120多個國家已經加入了倡議。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進展,表明全球共同努力提升可再生能源裝機的決心和意願,從而也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

此外,最近幾天,COP28最焦灼或是大家關注最多的還是第一次全球盤點。

12月5日早上,我們看到了第一版的草擬草案,可以說呈現了一些積極信號。有很多選項擺在文案裡面,同時也還有很多空白。所以,我們是走向比較有雄心的那些選項,還是經過一些協商或折中,還得再觀察。

成效取得:還遠遠不夠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損失與損害基金的達成確實給COP28開了好頭,看起來很順利,你覺得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快的進展?

袁瑛:我的感受可能跟你不太一樣。首先,如果我們去看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注資和外部的氣候變化和氣候危機的情況,其實我覺得是不夠快,錢也不夠多。2011年至2020年,這10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暖的十年。所以,如果要去回應外部發生的極端氣候天氣以及氣候危機的加劇,我覺得這個速度還不夠快。另外,所謂的順利也是因為此前的預期稍微有點兒悲觀。在此之前的進展並不順利。

所以,第一天損失與損害基金獲得通過,以及持續地有國家在注資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進展。我覺得可能跟主席國的外交努力也十分相關。

這6億美元我覺得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期待更多的國家能夠繼續注資。為什麼說不夠?根據James Rising博士的研究,在2022年,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損害就達到了1.5萬億美元,相比之下6億美元是遠遠不夠的。

發展可再生能源:中國有動力、有能力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COP28開幕前兩週,11月15日,中美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發佈,其中特別提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3倍的目標。這次大會又提出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倡議」。對此,應該如何面對和考量?

袁瑛:我覺得這個倡議是非常正向積極的表態,我們應該歡迎和鼓勵。

在COP28開始之前其實已經有很多積極的信號釋放出來。我覺得我們倒不必太擔心,就像中美陽光之鄉的聲明,兩國支持在G20領導人宣言裡頭所描述到的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3倍,到2030年,在2020年的水平之上,兩國將充分加快本國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加快煤、氣、油發電的替代。所以,中美兩國都有非常強的政治意願去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想說的是,無論是以2022年為基準線,還是以2020年為基準線,中國都是有能力去達成目標的。此外,中國也有非常強的動力去做這件事情。因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引擎來自綠色產業投資,從地方到中央都有動力去做綠色產業,包括綠色能源的投資。

與此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風機的製造商,製造能力遠遠超出了國內需求,所以一直在推動可再生能源走出去,向海外尤其「一帶一路」國家進行投資。通過中國強大的可再生能源製造力,去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3倍裝機目標。

因此,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中國都有動力、意願及能力去達成這個目標。

氣候行動的關鍵:如何加速化石能源替代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COP28談判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化石能源的退出。作為主席國,油氣大國阿聯酋對此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對接下來的談判,你怎麼看?如何看待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

袁瑛:化石能源應該是接下來一週非常焦灼的一個話題,也包含在第一次全球盤點中。針對化石能源怎麼去寫,目前仍有很多爭議。第一次全球盤點的草案里,我們看到了一些比較積極的東西,還是具有突破意義的。

未來一週,會圍繞這些選項展開,或者有一些新增的選項加入。這需要各國去磋商,取捨。這是未來一週需要密切關注的點。

關於化石能源,關鍵是怎麼加速淘汰,有沒有時間線?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是不是應該有不同的時間線?區分彼此不同的責任?這些關鍵問題都需要被考慮在內。

在這樣一個多邊氣候進程下,雖然主席國來自油氣大國,但也不能幹擾到多邊氣候進程的正常進行。出於多國對應對氣候變化迫切性的期待,以及脆弱國家、欠發達國家正在遭受非常嚴重的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這些因素都在確保主席國在正確的進程上去做正確的事情。

能源安全和能源低碳轉型是全球性的挑戰。這兩者不是二元對立的話題,但我們經常會把它們對立起來。對中國而言,我覺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立和破的關係。

全球盤點:要看到積極信號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全球盤點的草擬文本於12月5日的清晨公佈,公佈時間比一開始預計時間是晚了兩天。各國爭論的關鍵點是哪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推遲呢?全球盤點有哪些內容值得關注?

袁瑛:兩天的推遲我覺得很正常。進程上遲了兩天,並不意味著有什麼問題。因為它是《巴黎協定》以來的第一次盤點,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決定了未來要以什麼樣的行動去應對氣候變化。這也意味著會涉及或者是會影響到各國設置自主貢獻的目標。

因此,我們要看到一些積極信號。畢竟在每一個議題上還是需要一點兒時間讓各國去達成共識。

盤點的文案都是需要關注的,是很重要的。我個人或者是我們覺得更需要關注的點,可能還是能源這部分。除能源之外,我們還關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比如,發達國家能否起到表率的作用,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等。

此外目前進展比較有限的,就是全球適應目標。全球適應這一塊兒談得比較少,進展也比較緩慢,所以希望未來大家多關注一下。

中國作用:橋樑與連接者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中國在這輪氣候談判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袁瑛:我覺得要把握幾個大的原則。

首先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們在這種多邊氣候談判上,跟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

第二,中國作為一個全球主要經濟體,這兩年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所以也一直髮聲支持損失與損害資金的落地。

這些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與此同時,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在提升,包括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等。所以,在推動能源轉型這一塊兒,中國可以展現出更高的領導力。

因此,在這兩個作用的影響下,中國可以作為一個橋樑,既維護髮展中國家同樣的關切和訴求,同時又具備很好的能力去應對氣候變化,從而去彌合一些大家在資金減排等方面的分歧,推動目前談判進程中的一些卡點問題得以解決。

在曆次氣候談判進程中,中國跟美國作為兩個大國,在如何一起去推動多邊氣候進程,達成一些實質性的進展,兩國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美陽光之鄉的聲明無疑給全球釋放了很好的信號,這就是中美是願意一起去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發揮更大的領導力的契機和領域。

所以,這都是中國在包括本屆氣候大會、未來氣候多邊進程中,應該或者被期待去成為的角色。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