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愛蘇港澳丨香港青年李炏烜:為蘇港澳青年交流搭建「築夢空間」

編者按:江蘇與港澳根脈相連、發展相依。多年來,江蘇不斷深化三地青年交流合作,鼓舞青年厚植家國情懷,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今年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4週年紀念日。值此之際,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江蘇廣電總台推出《「青」愛蘇港澳》融媒體新聞行動,記錄蘇港澳有為青年的奮鬥追夢故事。他們中,有在港澳嶄露頭角的江蘇青年,也有在蘇紮根、深耕的港澳青年。一起跟隨記者鏡頭,看三地青年如何牽手同行、激揚逐夢!

說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李炏烜,讓人很難聯想到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大家都說我的普通話很好,沒什麼口音。其實我19歲的時候才真正意義上第一次離開香港。」

在香港成長19年,回內地生活20年,對李炏烜來說,內地早已成為他的第二個家。促進港澳與內地年青人的「雙向交流」,讓他們更瞭解彼此,是他工作之外的目標和使命。

埋下一顆種子 靜待生根發芽

在李炏烜的少年時代,香港中小學並沒有設置普通話課程,也鮮少有香港人說普通話。但祖籍是福建的父親卻在家中給他創造了學習普通話的環境。

「父親從小就教我普通話,也教我閩南語,在家裡我們基本都用這兩種語言交流。」李炏烜說,「而且家裡也保留了一些老家的傳統習俗,比如過年的時候我們會跪拜長輩。」

儘管還無法理解這些習俗的真正含義,李炏烜還是懵懵懂懂地照做了。

李炏烜說,「長大一點後,父親就會把我帶回老家,帶回深圳,他想讓我自己看看內地到底是什麼樣的。」

李炏烜至今仍記得父輩的教育,「一個人應該有獨立的思維,要自己去求真求實。」多年以來,回老家走走看看成為一家人每年的固定行程。

親眼所見的景象與想像的有所落差,這就在李炏烜的心裡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小時候需要父母帶著我到內地去,但是等到我讀書了長大了,我就想自己去看看。」

眼見才能為實 見證發展變遷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離開香港,長時間在內地生活,是從李炏烜的大學生活開始的。作為華中科技大學第一個香港學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李炏烜順暢地融入了大學生活。

而從踏入校門開始,李炏烜就開始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變化和發展。「剛開始學校附近還是一些農田,能看到水牛,等我到大三時科技園區已經陸續建成了。要不是我自己親眼所見真的不敢相信。」

見到了以前在香港無法想像的一幕幕,也激起了李炏烜對內地進行更多探索。「大學的時候我會到處去走走看看,我到過上海、北京,當過2008年奧運會誌願者,也看過南京的秦淮河和紫金山。」

雙腳踏上不一樣的土地,才能感受到祖國真正的面貌。「如果我留在香港,是沒有辦法真正感受到這樣的變化的。對於我來說,我是祖國發展一個見證者。這也讓我覺得,我可以留在內地做一番自己的事業。」李炏烜說。

助力蘇港澳青年 實現雙向奔赴

「來內地上大學的時候,我其實就已經是一個交流者,但那時我還沒有十分清晰意識到這種身份的意義。」畢業之後接手了父親的教育事業,李炏烜才真正意義上把促進教育文化交流的責任扛在肩上。

在內地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加深了李炏烜對祖國的認識。在內地的香港人分佈地通常比較集中,基本都在廣東和北上廣深這一帶。「但是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人沒有像我一樣到過內地的其它地方,其實是不完全瞭解實際情況的,所以會有一些認知偏差和感情隔閡。」

何不把工作與促進兩地青年交流結合起來?讓香港的年青人像大學時候的自己一樣,親眼看到內地更多的地方,同時也讓內地的朋友能看到香港的另一面?李炏烜開始了自己的謀劃。

不同於旅遊時的走馬觀花,李炏烜再次來到南京的時候,就被這座城市濃厚的文化氣息所吸引。「南京是文學之都,文化氛圍濃厚,教育資源豐富。而且江蘇有著開放的氣質,學生家長的眼界比較開闊,也希望真的能走出去看看。」這種活力激發了李炏烜留下來創業的信念。

近年來,隨著港澳和內地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經貿、文化、教育交流日益密切。在李炏烜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參與到他們交流項目中的兩地年青人越來越多,每年從香港到內地參與研學的學生和從江蘇去往港澳交流的學生從最開始的個位數已經達到五六十人的規模。「一方面,我們會推薦香港年青人去一般旅行團很少去的地方走走看看,還會安排一些高規格實驗室的參觀,帶他們直觀地感受國家真正的發展。另一方面,會帶內地的年青人去香港一些博物館,讓他們也感受到不一樣的港風。」

促進蘇港澳交流的中間人,李炏烜這樣定義自己。來來往往的雙向交流中,三地的年青人像當年的李炏烜一樣眼見為實,港澳獨特的國際化氛圍吸引著大批內地學生前去深造,同時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也看到內地的發展機遇,積極投身其中。

「這樣的交往和交流,讓年青人更加瞭解彼此,情誼得到提升,相處也更加融洽和和諧。真正意義上的這種融合和發展才能攜手並進,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李炏烜說。